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安坡年俗

作者:方儒成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0-10-09 09:20字体大小:【

老家在赵湾镇安坡沟,偏僻却保持着纯净,苍桑却留存着浓浓的年味儿。现在成年人长年在外面挣钱养家,到年底,无论在外多艰辛,再远的路程都要往回赶,和家人团圆过大年。一时间,往日寂寥的山山峁峁有了人的踪迹,沟沟岔岔弥漫着欢歌笑语。

回味老家的年,难以忘怀。霜降过后,男人们就把柿子从树上枷下来,晚上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用个旋刀子将柿子旋成螺旋状,然后用草绳辫上去,挂到屋檐下,像一串串红灯笼,等到晾硬后,再用一个扁桶,连同旋下来的柿皮和不能旋的柿子切片一同盛进去,等到冬天上好霜。柿饼、柿皮、柿片甜甜的,既可当糖果,也可当糖计与甜酒一起煮,用来待客。进入冬月,男人们便开始往家里攒柴,谁家房前屋后柴码得多,就会赢得称赞。攒柴的同时,还要挖一堆柴疙瘩,最大的一个便是除夕晚上火炉里的“年疙瘩”,老人们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的灯”,谁家大年三十火炉里疙瘩火大,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发达。

老家户户都会自己酿酒,一般户用柿子、拐枣、甜杆儿酿酒;余粮户还会用玉米、小麦酿一点玉米酒、小麦酒。老家人酿酒的麯子,绝不会偷懒,必要亲自去坡上釆血藤根、了子、黃蒿等几味中药材,再加上麦麸子,做成懒麯,然后将酒料和懒麯搅和一起,封存在一个大木缸中,窝上一段时间,入冬后家家都在门前盘起土灶,开始吊酒。不管谁吊酒,同院的人都会来看,等酒流出来,主家必要先接一碗酒头子,让大家品鉴。过年酒吊得清亮、劲儿大、数量多的人家,都会赢来全村人的称赞。老家人的酒不会独自享用,入冬下雪后,男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自己吊的酒,东家喝了去西家。谁家要是没吊过年酒,吊了酒的就会送去一壶。

腊月,男人们都有三件事:杀年猪、挂粉、挂面。老家不论穷户富户都要杀年猪。每到杀猪,主家必请来几个身强力壮的帮手,两人扯猪耳朵,一人提猪尾巴,其余的人从两边帮忙,把猪按倒在长凳上,杀猪匠便拿起放血刀从猪喉咙管搓进猪腹,猪便长吼几声,四啼狠弹,慢慢的缓下来。老人们说猪一死便会脱生,猪死得快,转世投胎便顺当;杀猪匠们也都有自已的计较,认为自己不得已从事杀生的行当,每每开杀前都要念叼:“猪啊,猪啊,你死你包怪,你是阳间一兜菜,主人请我来,送你去投胎。”年猪的项圈肉是用来款待匠人和帮忙人的,主家一般都要备几桌酒莱,请来邻居们作陪。猪肋骨处的肉,叫“礼吊子",要留下来,系上红纸,正月拜年送给尊贵的亲戚。猪开边后,匠人要称边重、量厚度,说:“一边X斤、X指厚。”一个村的猪杀下来,谁家猪喂得好坏就水落石出,得头彩的家庭主妇必定得到大家的喝彩。老家人喜欢吃腊肉,女人们把新鲜肉上撒上盐、花椒粉、五香面,放在缸里窝几天,然后挂在火炉或灶台上慢慢熏,等熏得油黑发亮后,再取下来挂在堂屋的楼板下的横杆上,像在展示战利品。吃时拿下一块,将皮烧焦刷净,里面露出白的肥肉、红的是瘦肉,肥肉炒豆腐干、炒竹笋、炒豆角、炒土豆片,吃起来油而不腻,清香爽口;瘦肉可以切片配其他菜炒,也可直接切片装盘,蘸上蒜泥辣椒吃,嚼起来筋道十足,满嘴盈香。

正月要给亲戚长辈们拜年,挂面便少不了。一时间,每家院场上一架架的挂面像天上的白云,像瀑布,耀眼的很。面条晾干后,师傅再用一把尺子戥到切,用皮纸拦腰一捆,通常是一斤一捆,每包面里装两梱,然后用一绺红纸在包面的皮纸上顺竖一贴,算是一样礼物,煮挂面很有筋道,不用放盐。农村有一句俗语“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记得有一年寒假,我路过三队汪家姨夫家,姨一定要留我吃饭,她给煮了挂面,先是盛了一大海碗,上面是面条,吃到下面便是瘦肉炒鸡蛋,挂面入口细腻,喷香,瘦肉鸡蛋更是那个年代招待贵客的食品,没等吃完,姨又从后面给添上一碗,吃得我的肚子滚胀,让人至今回味无穷!

挂粉条,是男人们为过年准备的最后一项活路儿。手工制作红薯粉条技术,引进到老家不过二十多年,挂出的红薯粉条,色泽黄亮,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不加添加剂,属纯绿色、天然的农家产品。六弟是老家为数不多的粉匠之一,入冬后就东一家挂了去西家,忙得个不亦乐乎。挂粉条讲究团队配合,在我大哥院子挂时,声奇老表,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是最好的帮手。制作粉芡、搅拌搓揉成粉团的过程,六弟当技术指导,大哥大嫂和声奇老表负责操作。粉团制好后六弟左手端着漏瓢,大哥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六弟右手背不停地打击瓢里的粉团,不快不慢地让丝条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声奇老表负责从开水锅里捞粉条出锅;大嫂负责把出锅的粉条放在冷水缸降温,然后捞出来;二哥则负责把冷却的粉条切成一定长度,用手理成束穿到专用竹棍上,经过另一次冷水缸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然后放在外面冷冻,冷透散开后拿出室外晾晒;二嫂则一直负责烧开水,过程忙碌而有序。声奇老表一边干活儿,还插邪打诨说笑话逗乐子,使挂粉的过程累并快活儿。

过年最忙的是家中的女主人,她们要熬糖、腌肉、熏豆腐干儿、蒸年馍。那时红、白糖很难买,因而熬红苕糖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母亲熬糖,我们兄弟便一直等着吃糖锅巴,再晚也不舍得睡。糖熬好出锅后,母亲用熟玉米面羼锅里剩下的糖,变成糖锅巴,吃起来甜且脆。苕糖熬好后一般盛在瓦盆里凝固。女主人便将玉米黄豆放在锅里就着小灰炒,炒成爆米花之后,用苕糖羼成糖苞谷花或糖黄豆。有些家里还做成芝麻糖或糯米糖,成为糖点招待来客。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老人说,每家都住着天上派下来的灶神娘娘,负责监督保护这家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述职。为了答谢灶神一年的辛劳,也为了灶神能体面的上天,一大早男人们便起床,把顶蓬上的烟尘打扫干净,将家里的门窗、家俱擦得锃亮。女人们便张罗着蒸些馍馍,炒上一桌好菜,摆柿花子、苕糖果、麻花等,燃上香,一家毕恭毕敬地请灶神娘娘用餐,请其带上准备好的礼品早早上天见玉帝。希望“灶神娘娘上天,好话多说,”保佑全家来年兴旺发达,平安多福。

过了小年,再穷的人家都要做年豆腐,豆腐做出来,一部分在火炉或灶台顶挂一个竹笆熏成豆腐干,一部分留下来过年做菜用。腊月二十九,女主人一项重要功课是蒸年馍。家家户户都会架起大锅、放上木蒸笼蒸出包子馍,花卷儿和花花馍,一部分正月用来配礼,一部分用来全家食用。除夕一大早,女主人便张罗着早饭,一般是把年馍托热,煮一锅稀饭,再炒上八个菜,一家人就在大桌子上吃。吃完饭,男人们先是砍竹子、化篾,编织给死去的先人们送亮用的灯笼,有几棺坟,便编几盏灯笼,当然也要给能跑动的娃儿们各编一盏。接下来是和泥倒模子,然后把漆油化成液体,在模子中放上缠有棉花的竹签,把漆油汤倒在模子中凝固成蜡烛;接下来是糊檐灯、贴对联。女人们便开始准备年夜饭,老家的年饭一般是八大件子,菜有八凉八热。八个热菜有四个炒菜和四个蒸碗,其中必有一个猪肘子,热菜中必有鸡和魚(沒有鱼,通常是用面鱼来代替),希望来年吉祥有余。年饭必在大桌子上吃,上方摆两把椅子,另三方摆板凳,除了按家人人数摆放餐具外,还特意多摆一套,给来窜门儿的客人备用,期盼来年添丁添口。接下来便是给死去的先人们上坟“送亮”,送亮一般是由父亲或长子带领,到每位先人坟前点燃蜡烛、挂好灯笼,再燃上一柱香,烧些“纸钱”,燃放一挂鞭炮,意思就是告诉先人们:过年了,快来认领后辈送来的香火和钱吧。谁家祖坟灯亮的最长、最亮,说明谁家的后辈最旺、最孝敬。“送亮”的人回来后,聚在一起便是吃年夜饭了。餐桌摆上酒菜,由父亲领着一家人在神龛前给祖宗敬香,请祖宗和灶王娘娘回家“团年”。一家人在大红灯笼光映照下,坐在新春联、新门画装饰一新的房子吃菜、喝酒、话家常,其乐融融。谁家年饭吃得时间长,谁家日子就过得红火。吃完年饭,男人们围在火炉旁喝茶、聊天、讲故事。女人们忙着剁饺馅儿、和面、擀面皮包饺子(老家叫扁食)。孩子们提上灯笼,口袋里装着鞭炮,三、五成群走家串户,不管到谁家门上,婆婆、婶婶们你给一个馍,她给一捧糖米花、芝麻片糖,把孩子们的口袋装得鼓囊囊的。大舅,邹家表叔,瞎眼蔡表叔都是讲古经的高手,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讲,年就在他们的故事里延续着。火炉里柴火不断添加,大疙瘩一般都会余一块,预示来年吉庆有余。大人们不停地讲,渴了喝茶,中间还有柿饼甜酒、烤馍宵夜,一直坐到天亮,叫“守岁”。

到了初一零时(子时),家家都要燃放爆竹,说是“出行”。出行谁家最早,燃放的时间最长,就显示谁家日子最好过。所以连最穷的户都不示弱,砍来山竹架在干柴上烧,也能噼哩吧啦的响,煞是壮观!老家的年过三天:除夕,初一和初二。六、七十年代,小娃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小娃过年有新衣穿,有炮杖放,有好吃的吃。大人愁花销,过年的开支、走亲戚迎来送往的费用,都得费心。初一早,照例吃饺子,母亲们包饺子时有意把几个硬币包进去,哪个人吃到硬币,哪个人一年就要行大运、有钱花。初一下午是吃三十余下来的饭菜,叫吃余粮,图个吉利。初二早要炒菜、吃新鲜米饭,叫图新。三天年过完后,家长才安排一家人去长辈亲戚家拜年,重要长辈、亲戚,家长必然亲自出马。老家拜年讲究四色礼,拜年时穿新衣服,到亲戚家要放鞭炮,制造响动告知长辈亲戚,以示尊重和显示隆重,到谁家都要吃顿饭或喝碗甜酒,要是不吃不喝,主人必不高兴,怕落下不会待客的瞎名声,走时主人必要打发点东西。接着便是在家里迎接回礼的亲戚,亲戚们回礼也是四色,绝不会重复,迎来送往有的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远离故乡几十年,可它那醇厚多趣的年俗总是刻骨铭心,而今追记,以飨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