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与年龄的缘故,笔者向来对唯美纯情、风花雪月的小女生散文敬而远之,爱上卢慧君散文纯属偶然。
无意中读了卢慧君的几篇亲情短文,便深深触痛一个老男人脆弱的神经,开始有了关注。《难以忘怀的童年》中说:“我能来到这个世界纯属意外,能活到现在更是万幸”。原来她们家往上几代都是单传,到她们这一代,也是多女一丁。几次再生,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到她已是最后一搏了,幸亏她出生那天父亲出远门,要不然非溺死不可。父亲回到家,母亲忙不迭说,接生婆说了,先养些日子,等大一点就送给人家。生不出男丁都是女人的过错,母亲怀着深深的自责自卑,累死累活操持起全家里里外外所有事务。那些年,全家只有过年才能做一身新衣,《来生,再续一段母女情》中,她写道:“那年腊月二十,大雪纷飞,眼看就要过年,我们姊妹的衣服还没着落,母亲只好提了几斤粉条去卖。天寒地冻,街上行人少极了,偶尔有人停下脚步,给的价钱又太低,母亲卖不下去。我陪着母亲,眼巴巴地看着行人,希望能有好心人给个好价钱把粉条买去。”读到这里,我早已老泪纵横,唏嘘不已。写她和女儿的有《飞舞的橡皮筋》《孩子,上天是不会亏待你的》等,篇篇深情,字字扎心。“临别时看着女儿逐渐消失的背影,我深知今生我们陪女儿朝夕相处走过的路已到此结束,从此女儿生活里的主角不再是我。在这里,她将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遨游,离我越来越远。再见她,将需要漫长的等待。”我与独生女儿那愈发痛楚的往事顿时浮现在眼前。可怜天下父母心,作家的描述让相同命运的读者泪眼朦胧,从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中看到亲情的伟大与永恒。
“情”是散文的灵魂,散文需要以情感人。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家国情、桑梓情都要真诚地投入。《青春如花》里的“情”贯穿始终,给读者以无限的联想空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散文需要以美熏陶人,只有美好的东西才值得欣赏、陶醉、品味。卢慧君的散文语言美,描写美,想象美,美到勾人魂魄,引人入胜,浮想联翩。《青春如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俯身拾起一片花瓣,手上竟有些许残红,是它滴的血吗?”我正疑作者何出此喻,看到后面:“我谢绝了老师的美意(她刚刚因家庭困难而婉拒老师推荐去南京农业大学深造的机会),就这样,多少次梦想的大学与我失之交臂。它成了我心里不可触及的痛,是我的青春之殇。”借物言志的伤感跃然纸上啊!《又是油菜花黄时》中写道:“物以稀为贵,油菜花就是十足的下里巴人。还没见过有那种花像油菜花一样绵延数里,一大片一大片地向前铺展延伸,大有独占鳌头、披金带甲、染黄整个春天之雄伟。”油菜花开,视觉盛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一饱眼福外,还能有多少感慨可言呢?《一季荷花醉心香》写道:“风乍起,满池的荷叶随风翻起阵阵绿浪,此起彼伏,一顺滑过去,暗香涌动。荷花随之轻歌曼舞,婷婷优雅。荷塘深处,繁花似锦,芳菲四溢,安详涌动,”读来如临其境,令人神往。
爱美爱花是女人的天性,但像卢慧君这样能写出迎春花、蔷薇花、栀子花、凤仙花、木槿花、格桑花、桂花等等的季节、形状、香型,并能引用古典名句赞美,进而引申合乎逻辑的畅想是不多见的。没有生活的真实、知识的积累、活跃的想象和锦绣之笔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这既是《青春如花》的唯美追求,也是作家献给读者一瓣心香,可圈可点,韵味无穷。
散文需要以求索启迪人。作家出身寒微,又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后来才走上三尺讲坛,自有一腔正义感、事业心和理想与抱负。她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记录下她的追求、探索、见闻和成就与经验,体现与现实主义殊路同归的思想价值。《山村之夜》写的是她在乡村抓计划生育时的经历。这家男人正在和村民一道修路,回家对妻子说:“这路一通咱那两百亩黄姜就不愁卖了,还有百十亩核桃树和柚子树明年就要挂果,咱们的后顾之忧是彻底解决了。”男人让把乡上发的“准生证”退回去,说“我想通了,咱不生了,城里人生一个女娃就行,咱也行。只要经济搞好啥都好办。”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农民的观念也在慢慢变化,养儿防老不如小康致富,工作抓到点子上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小学担负着重要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有热情、有创新、有成就。《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静待花开》《爱的力量》《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采用不同的方法,启迪孩子的心智,启发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困生、熊孩子也能自觉改错,珍惜尊严,不断进步。其潜心育桃李,润物细无声的付出可见一斑。
卢慧君是岁月的守望者,她不相信逝者如斯,她会执着地咀嚼、品味着曾经的滋味,过滤着时光的馈赠,然后将心得昭然于天下。
青春是有限的,当青丝染霜,年轮添愁,她会离你而去,留下你静待夕阳;青春也是无限的,她只眷顾永不言弃的追梦人。耕耘青春,不负韶华,属于作家卢慧君,也属于《青春如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