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