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领先的密码(报告文学)

——来自平利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

作者:王建春 杨光 吴全云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0-04-08 09:30字体大小:【

平利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无数先民在此书写了一个个今古传奇。今天,不屈的平利人民依旧在续写辉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征程中,平利5次蝉联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第一,众多经典做法相继成为《陕西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上最灵动的文字和央视最绚丽的画面,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目光、探询的脚步。

五美托举平利梦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持续发展历史使命,平利县委在审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系统推进生活美、生态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的“五美平利”建设发展战略。

坚持民生为本,以生活美为目标,多方联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就业创业、生态补偿、医疗救助、教育支持、兜底保障“八个一批”工程,采取多种方式,统合一切力量,努力构筑政府、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扶贫工作大格局,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使平利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祥和之地。

坚持环境优先,以生态美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坚定不移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保护与利用并举之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圈侧革命”、镇村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将生态移民与扶贫搬迁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色种养产业;倡导清洁生产,抓好水源保护,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使平利成为天蓝水净、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以产业美为目标,着力打造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盯资源循环利用,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茶叶、绞股蓝、中药材、生态猪、富硒粮油为重点,聚焦绿色种养,做强做优茶饮产业;以新型材料、高端涂料为重点,聚焦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优重晶石产业;以巴山风光游、茶乡风情游、田园风光游为重点,倾力打造天书峡、大草原、桃花溪、古长城、三里垭、龙头村等一批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一大批绿色产业观光园,做大做优乡村旅游,依靠三产联动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同时,做实社区工厂,做活电子商务,使平利成为绿色崛起、循环发展的产业大县。

坚持统筹协调,以城乡美为目标,着力构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以提升供给品质、增强保障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镇村地方道路、光纤电视入户、集中供水、电网提等改造工程,形成全配套广覆盖的水电路网体系,夯实发展基础条件。以镇村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增强发展能力。以扶贫搬迁为重点,统一集中安置为途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为保障,推动广大农民进城入镇,努力形成“精美县城、特色小镇、魅力小村”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使平利成为处处皆景、城乡如画的全域景区。

坚持文化自信,以风尚美为目标,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文明文化为重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持续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扎实开展新民风建设“八个一”活动,大力实施“德润平利”、移风易俗、先进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使平利成为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之乡。

登泰山而览群峰,大视野成就大手笔。因坚持系统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平利的脱贫攻坚规划与“十三五”发展规划实现了有机融合、高度统一,从而汇集了众志成城战贫困、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历史洪流。

四制联动舞龙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在广大农村,这个头就是村级“两委”班子。从平利现实来看,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解决劳务经济带来的基层人才和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通过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强健基层组织,舞起村党支部这个“龙头”。2016年初,在“学亮比,争创出”为主题的“两学一做”活动深入推进之时,经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平利县委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下派到79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并从县级机关抽调骨干力量,按照每村不少于23人的标准,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气血不足的村级组织通过这种进补方式,顿时换发出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县委按照县有指挥部、镇有作战团、村有作战室的组织架构,组建了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因地制宜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以决战态势拉开了三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序幕。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依靠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就得紧盯工作机制这个要害,让基层组织运转有序,最大限度激发个体潜能,提升组织效能,让村级党组织成为攻坚拔寨的铁齿钢牙。为此,平利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

统合各方力量,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平利县委深知,唯有收拢五指,方能重拳出击,《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管理办法》应运而生,它详细规定了各方任务、职责与工作要求,建立起统一领导、各展所长、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织关系全部转移到村,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在镇党委和村支部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担责但不越权,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干在一线,定期向县镇报告工作,接受镇党委考核,促使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成为村组干部、广大群众最值得信赖的智囊和坚强依靠。与此同时,县委还发布了《美丽乡村党建工作规范》,细化9个方面1152条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体系,使村支部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

围绕民计民生,建立健全服务机制。2017年,县检察院在联村扶贫工作中,为避免干部下村“蜻蜓点水”,帮扶工作不深入,与大贵镇广兴寨村率先探索组建了“支部联盟”,紧贴扶贫工作实际,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性锻炼的阵地转移到扶贫搬迁、产业建设现场,做到了组织生活有抓手、党性锻炼有载体、业绩考核有实据,不仅使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受教育,也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这一成功做法迅速被推广至全县,成为平利基层党建的一张名片。随着扶贫工作不断深入,为全方位满足帮扶工作需要,各镇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普遍建立党建“020”平台,将支部建在网上,干群连在线上,只要群众在网上“下单”,党员干部们就在线上“抢单”、线下上门服务。智慧党建和支部联盟措施的推出,让党员干部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既强化了宗旨意识,也搭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极大提升了农村支部的组织力。

紧扣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良好的愿景只有靠实干才能转化为现实,责任与担当天生就是“双胞胎”,有责任才能让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担当更实在。平利全面推行党员干部服务承诺制,逐级签订年度脱贫攻坚责任状,将扶贫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年度综合考评,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县级党政机关和中省市驻平各单位最少包联一个村,机关干部和村两委成员每人包帮29户贫困户,以年度扶贫绩效和老百姓的口碑为依据,将万名干部的工资奖金、职级晋升与2万多户贫困群众脱贫实绩相挂钩,重奖重罚。考核机制的建立,让“去农村认亲戚,结对帮扶晒成绩”迅速成为平利的新时尚。

以实干论英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面对全县尚有两万多户没有脱贫的实际,县委深知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营造百舸争流的局面。为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出台了《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拔任用干部实施办法》《贯彻“三项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制度,把脱贫攻坚主战场演变成了淬炼干部的大舞台。以实干创业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很快催生出无穷创造力,“是骡子是马到脱贫攻坚一线去遛一遛”不知不觉中成为平利干部的口头禅。如今,走进平利,扑面而来的就是决战有我、决战必胜的浓烈气息。这种气息感染着每一个人,让众多有志者热血沸腾,完成了“要我去基层”向“我要去基层”的历史性转变。他们抱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信念,告别高堂老母,远离娇妻幼儿,不畏艰难险阻奔走在田间地头。市信访局驻柳林村干部胡珂、长安镇社保站驻金沙河村工作队员朱猛等祖孙三代走基层、夫妻二人战脱贫等鲜活事迹被传为美谈。三年来,县委面向脱贫攻坚一线共选拔任用干部58人,“回汉心连心,携手战贫困”的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哈国全就是其中的典范。

人活着总归是要有点精神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源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利,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全体党员干部把这种责任与担当演绎得更加具体,那就是领导苦抓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从县委书记到站所长,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每人都有自留地、责任田。党员干部们白天在一线研究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晚上在作战室会商解剖麻雀,表率作用感人至深。先后转战两个镇村,现任大贵镇淑河村第一书记钱昌维说:“脱贫攻坚这个机遇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我就得尽到责任,搞出名堂。”老县镇七里沟村贫困户刘涛说:“干部们为了扶贫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我们再不拼命干,就没有良心。”上下同心,其力断金。正因为有“三苦三真”精神作支撑,平利的村组干部们没日没夜奋战在一线,机关干部们刚忙完业务,便下村,问需献策搞帮扶。从为贫困群众送上鸡苗、猪仔,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到指导帮扶困难群众因地制宜搞产业,人岗相适谋就业,无不浸透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看着那些急匆匆行走在田野上的背影,不由得让人想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三苦三真”促脱贫就是平利每一个党员的精神写照,这种精神汇集在一起自然而然让每一个支部凝聚成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

三业并举拔穷根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是众多山区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单一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投资巨大,得不偿失。出路在哪里?早在2002年,平利通过对兴隆镇正沟村实施整村搬迁,就率先在全省创造了迁移式扶贫的经典案列,并奏响了从高山——中低山——川坝——城镇的梯次搬迁进行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一批先知先觉的农民通过搬迁相继告别贫困,形成了以龙头、张店、凤桥等为代表,水电路配套、产业发展良好的移民新村,成为引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按照“四避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四达到”(达到房产能保值增值、增收有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基本要求,开始精心编制全县扶贫搬迁规划,提出了扶贫搬迁与增收项目同步启动、住房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管理服务与民风改善同步推进的“三个同步”工作指针,坚持建家业、兴产业、扩就业三措并举的工作思路,用搬迁托起致富梦,产业铺就致富路,就业叩开致富门,确保贫困户离土不离乡,下田能增收,离土能就业,着力打造搬迁扶贫“2.0”版,全方位拓展困难群众增收渠道和发展空间。

扶贫搬迁最难的是克服“故土难离”情结,各级扶贫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挨家挨户细算账,组织搬迁对象到新型移民小区参观座谈,用美好生活的愿景,促推困难群众由“要我搬”向“我要搬”的转变。扶贫搬迁最忌讳的是因置家而举债再陷贫困,平利的做法是将移民小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设计,合理确定户型,以统一施工建设为主、农户自建为辅,严格执行住房面积标准,按人定量、以户定建、先定后建,综合考虑人均住房面积、单位造价和总造价等因素,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平方,自筹资金不超2500元政策底线,实行搬迁安置、宅基地腾退、脱贫致富“三项协议一次签”,确保搬迁对象精准,面积不超标,负担不加重,生产发展有门道。因政策执行到位,工作措施得力,全县三年累计建设30户以上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09个,安置贫困户1361538310人,80%以上的贫困户搬迁到集镇和中心村安置区,所有移民小区全部实施了水电路网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如今,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徽派社区,已成为平利独有的文化符号。

住进好房子还得有票子。没有当家产业就不能拉起返贫防护网。万事开头难,贫困户白手起家建产业更加艰辛,焦急苦闷中,党员干部们义无反顾伸出援助之手,以结对交友、对口帮扶、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爱心浸染过的一只只猪仔、一捆捆茶苗被送到贫困户手中。然而杯水车薪不足立起擎天大业,为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难题,县上及时出台了“5321”产业扶贫贷款、茶饮和畜牧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并以财政资金为基础,吸纳民间资本参入的形式,在贫困村相继建立互助资金协会,以信用担保发放低息贷款。针对性极强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让贫困户建家置业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把壮大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就地增收作为主攻目标,聚焦10万亩精品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五个十万”目标,大力推进“一村一业一园”项目建设,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就业,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建设浪潮就此席卷平利山川大地。

技术和市场是决定现代产业发展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平利的破解之策是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帮扶部门和社会各界资源,形成“人人即可为,人人有作为”全民参入机制,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依靠统筹协调,一支支科技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村组,一个个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奔赴战场。2016年,老县镇七里沟村率先推出了“支部+市场主体+贫困户”扶贫模式,月亮湾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资金、种苗等多种形式当年吸收80户农民入股,农民除了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报酬外,还获得股份分红500元,初步打开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希望之门。这一扶贫模式在全县迅速推广,茶叶协会、绞股蓝协会、生态猪产业联盟、农家乐协会、女子创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纷纷行动,广大业主积极参入其中,盛丰园食品有限公司、春兰食品公司、女娲茗茶公司、神草源茶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勇立潮头,主动与贫困户“联姻”。全县134家社会组织,557家市场主体,5000名爱心人人士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产业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农头企业+贫困户”等方式,展开扶技扶业、公益扶贫行动,采取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动用工、订单回购、以购代捐、以工代赈等形式与贫困户结成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将全县272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囊括其中,困难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在这轮以“支部+X+贫困户”为途径、“三变”改革为核心、农民增收为目的伟大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入股分红、内置金融、财政虚拟配股等模式,共支持引导251家经营主体与11236户贫困户签订5年帮扶协议,彻底破解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技术、销路三大难题。目前,全县79个贫困村在市场主体带动下共新建茶园39492亩,培育有机茶园34200亩,生猪年出栏28万头,发展中药材10.28万亩,种植富硒粮油10.06万亩,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撑起了希望的天空。

就业是民生之本。土地集约化经营,加之种养业季节性用工明显,大量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仅留下老人妇女看守家园,照料孩童,这是当今广大农村的客观现实,盘活这部分人力资源,就给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上了“双保险”。2016年,城关镇药妇沟社区率先踏上探索之路,以安置区空置的门面房为依托,请落户县工业集中区的香港嘉鸿手套厂来社区试办一个车间,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制,劳动强度不大,工作时间灵活,妇女们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深受群众欢迎。成功的试点,让平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2017年,县委、县政府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模式,绘就了“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的发展蓝图,掀起了大办社区工厂的热潮。

为大力发展社区工厂,县上成立了县委书记挂帅的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县级领导亲自带队,瞄准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平利县社区工厂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减免或补贴房租、发放岗前培训补贴、设立发展基金、帮助企业融资、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等多种形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明确要求每个移民安置小区必须配套建设3000平米标准厂房,以便“筑巢引凤”,将社区工厂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定期考核督办。辛勤付出最终换来丰厚回报,香港嘉鸿手套、上海嘉麟杰制衣、江苏阳光制衣、康士利工艺制品、辽源电子、宏达电子等众多企业纷至沓来,全县共发展社区工厂83家,吸纳6000余人就业,仅老县镇就在移民安置区办起社区工厂7家,吸纳100余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该镇党委书记杨居侨说:“社区工厂不仅促进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而且有效化解了社区治理的各种难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花引得百花开,群蜂纷至采蜜来。平利的“搬迁扶贫”、“社区工厂扶贫”经验,相继在全省乃至全国会议上交流,被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省内外100余县区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借鉴。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建家业、兴产业、扩就业同步推进,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真正让告别大山的贫困户快步迈向新生活。

志智双扶强内功

长期的捐赠救济式扶贫,易促长“等靠要”思想;种田不得法,就业无技能,又让相当一部分贫困户产生听天由命的消极悲观情绪;播种收割、上学过生、大凡小事无不置宴聚会的陈规陋习,更让许多困难群众在迎来送往中耗尽了家庭积累;各级各层面对精准扶贫的巨大投入,不同时期扶持政策的差异,导致农户心理失衡,“争抢闹”时有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固本培元,从根本上消除“贫穷病”的成因,平利开出的药方是:新民风建设培其志,职业培训赋其能。

为增强贫困户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推进移风易俗,淳化善化社会风尚,2017年,平利“三箭齐发”,掀起了新民风建设运动的高潮。一是抓宣教树标杆,彰善引风气。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和主题教育、理论宣讲等形式,大力倡导“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用正面宣传教育鼓舞人、激励人。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双百三宣”采访创作活动,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不断培植弘扬正能量,相继创作了大量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纪实文学《唱支山歌给党听》《出走的少先队员》和歌曲《扶贫豪情壮山河》《我是一个总队长》被干群广为传颂。将政府招标采购文化服务与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相结合,以新民风促推脱贫攻坚为主题,展开系列文艺巡演活动,切实解决广大农村“精神贫”问题。设立村史馆文化墙,挖掘村史家规,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自强标兵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播撒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全县共开展各类主体宣讲和文艺演出近800余场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750余个,激昂的精神战鼓,营造了催人奋进的社会氛围。二是立村规建“四会”,匡正祛歪风。坚持问题导向,发动群众以维护生产生活秩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逐村订立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设立红黑榜,用“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形式,每季度评议张榜公示一次,晾晒正反两方面典型。长安镇双杨村、城关镇徐家坝村还率先为新民风建设量身打造了六类二十四项指标体系,首创了新民风爱心积分超市,通过村组干部和乡贤提议,“四会”评定,对农户现实表现进行赋分,所有农户均可依据民风积分在超市兑换相应生活必需品,以示奖励。这一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新民风建设模式,深得老百姓拥护,得以全县推广。“一约四会”很快在全县137个村实现全覆盖,79个贫困村相继建立新民风积分超市。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的群众基础、接地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催得新风扑面来,众多贫困户自此踏上自强路,涌现出“小巨人”李永兵、“蚕夫人”李兴英、无腿能手郑远志等137名自强标兵和1145户苦干脱贫光荣户,长安镇田珍家庭、城关镇陆彩凤家庭以及三阳镇尚坝村鄢功林等多名基层干部群众经层层推荐,荣登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陕西道德模范光荣榜。据了解,平利各地基层群众各类酒席就此减少三分之一,人情负担下降一半以上,“等靠要”“争访闹”等歪风基本被“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穷不能志短的共识所取代。广佛镇柳林子村哑巴夫妻陈良斌勤劳致富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众多贫困户扬起了“我要脱贫”的奋斗之帆。三是弘法纪悬利剑,重拳扫黑恶。以法律“六进”为抓手,扎实开展“促守法、调纠纷、打邪恶”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彻底关停靠赌博招揽生意的各类棋牌室,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挖掉影响民风和脱贫攻坚的“毒瘤”。为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民事调解公信力,城关镇还以乡贤、法律工作者和志愿者为依托,探索建立了“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治理、情理交融的帮教方法,让老县镇凤桥村贫困户邹定勇、广佛镇冯家梁村李元丽成功实现了从缠访上访为业向开办淘宝商店、一门心思务产业的历史性蜕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得一手技,方能不愁吃。全面提升贫困户独立生存、自我发展能力,是平利决胜脱贫攻坚的又一法宝。依靠整合县内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科技人才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操训练相结合“三结合”模式,将各种形式的科学种田和就业技能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为提高培训指导针对性,还派出驻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对点、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党建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利用农闲和夜晚时间,办起扶贫大讲堂。随着形势发展,培训层次的提高,2017年,县上还引入市场主体,组建县扶贫学院,对贫困户和有就业需求的群众进行更系统和专业化的培训。两年来,扶贫学院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36期,3588人通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了必要的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就业技能,也促推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历史性转变,为广大贫困群众打开了致富之门,增强了战胜贫困的信心。

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将小而精的农产品与城市多元化消费需求相对接,平利将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务。2016年,县政府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县电商服务中心,大规模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开办创业讲坛、电商沙龙、专题讲座,传授微信营销、网上销售基本技能,平均每年培训电商3000多人。2017年,县上又设立电商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实施“电商+创业”计划,鼓励贫困户开设特色网店,全面推行“电商+X+贫困户”经营模式,很快建立起覆盖全县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实现了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县共指导“草根”创业者开设网络店铺796家,培育出“香香公主”“腊肉王子”“养鸭大婶”“绞股蓝妹妹”等众多热销电商品牌。电商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小生产聚成大产业,更让困难群众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自信而坚定的步伐。

一总挂帅破万难

脱贫攻坚贵在实干,一级一级抓落实,只有村级把各项工作做扎实,才算真正的落实。然而,村级组织普遍年纪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第一书记”威望不高,驻村工作队员尚未实现全脱产参战,部门帮扶责任没有完全压实;村级“两委”担负扶贫主体责任,其他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始终扮演配角,“四支队伍”几经整合,虽唱出最美和声,却没能奏出最强音。2019年是平利整体脱贫摘帽之年,决战在即,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统合各种扶贫资源,把各村锻造成攻坚拔寨的尖刀利刃刻不容缓。为打好这场歼灭战,一个以村为作战单元、以户为工作靶向、以人为工作对象、以统一行政号令、实现扶贫资源整体联动、尽锐出战为目的,重新构建村级作战体系的“总队长工作机制”开始在金沙河、柳林子、凤桥村试点,并大获成功。5月,这一工作机制迅速推广全县,全县上下立即形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攻坚态势。

常言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总队长机制核心是做到“四个一”。即: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下村担任总队长,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张清单作战、一套制度管人、一线攻坚克难,最大限度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帮扶力量统筹难、帮扶干部下沉难、脱贫措施落实难、扶贫队伍管理难“四大难题”。

一名领导挂帅,责任更落实,力量更集中。全县8个特困村总队长由县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71个一般贫困村总队长由其他县级领导和重点部门“一把手”担任,58个非贫困村总队长由其他部门和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队长统帅“四支队伍”,承担主体责任,建立以“总队长”为“主心骨”,以“四支队伍”为“主攻手”的前线作战体系。通过细化目标任务、人员分工,将“四支队伍”划片包干到组,变大兵团作战为小分队突击,实施各点发力,全线突破。既避免了“四支队伍”多头指挥、各自为战,又防止了帮扶单位只演配角不担责任,更有效预防了关键时刻无人担责、拍板定夺问题。洛河镇三坪村由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市水文局、县电信公司、镇社保站四家单位包帮,驻村干部30多人,第一书记由交大口腔医院职工担任、驻村工作队长是镇纪委书记,帮扶单位多,干部情况杂,工作侧重点不同,在整合扶贫力量上一直存在难度,实行总队长机制后,由一名县级领导出任总队长,因职务层级高、协调能力强,各种帮扶资源得以深度整合,工作效能快速提升。事实证明,“总队长负责制”是统合中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各社会团体、非公组织等各类帮扶力量,在脱贫攻坚一线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有效途径。

一张清单作战,任务更精准,工作更有序。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村出列户退出指标体系,逐户逐人检查“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查找工作短板,开列问题清单,制表造册逐人落实工作责任,限时完成。用“红黄绿”三色标注工作进展动态,绿色销号,黄色预警,红色督办,每周一公示,晾晒成绩,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倒逼干部加快工作节奏。庖丁解牛使问题更具体、工作更精细,全体干部下足“绣花功”,很快形成你追我赶新局面。老县镇万佛山村在县长出任总队长后,带领相关部门和各级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研,随时随地召开工作推进会,研判短板弱项,带领群众建成核桃、柿子产业园各1000亩,发展茶叶、中药材各500亩,使这个偏远的深度贫困村成为置家业、兴产业、扩就业的典范。

一套制度管人,管理更严密,保障更有力。县上出台的《总队长管理办法》,要求总队长发挥总负责人作用,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攻坚态势,总队长每半月至少两天一夜吃住在村,县纪委逐月通报总队长履职情况。建立《总队长联系会议制度》,以镇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总队长述职述效联席会,各村汇报工作,比学赶超,县上适时召开总队长工作调度联席会,及时收集反馈共性问题,使县指挥部对镇村工作的指导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行《村脱贫攻坚“三个捆绑”考核制度》,总队长个人年度考核与村脱贫攻坚成效捆绑,所包抓村若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全县整体脱贫摘帽者,将定为不称职;包抓村脱贫攻坚考核为优秀者,按干部管理权限,被列为组织重点关注和优先提拔使用对象。帮扶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村脱贫攻坚成效捆绑,村考核结果即为部门脱贫攻坚考核结果,脱贫攻坚考核不是优秀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不得定为优秀。所有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与村脱贫攻坚考核捆绑,以村上的考核结果和干部在村工作实绩为依据,由总队长牵头组织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凡是村脱贫攻坚考核不是优秀的,该村的总队长、帮扶单位和所有扶贫干部年度考核均不得为优秀。所有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在脱贫攻坚绩效面前结成“命运共同体”,确保实现同频共振。

一班人马驻村,包帮更到位,干劲更充足。县级领导和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员下沉到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阵地抓落实,对一般干部群众啃不动的“硬骨头”,亲自上手,破难攻坚;对影响村出列户退出的突出问题,亲自协调解决;对“两房”“两业”“两设施”等各项重点建设任务,亲自督导,跟踪落实;对“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突出问题的薄弱户、边缘户,亲自走访,因户施策;对干部帮扶工作情况,亲自入户抽查,确保真帮实扶;对各种信访矛盾,亲自上门与当事人沟通,召开院落座谈会,予以疏导化解,确保社会稳定。同时,总队长还与各联村包户的扶贫干部签订“五包”责任书,从信息精准、政策落实、户档管理、达标退出、群众满意度五个方面,逐人夯实责任。工作无死角,绩效上台阶,长安镇金沙河村是个出名的贫困村,县委书记出任总队长后,每周至少有一天吃住在村,亲临现场解难题,使多年悬而未决的产业路建设、部分村民小组供水、供电等问题迎刃而解,产业园很快在全村土地上实现了全覆盖。该村第一书记王青山说:“县委书记都这么拼命,我们怎能认怂?”县委书记在关键时刻顶上去,无异于发出了“跟我来”呼喊,直接促推全县干部实现了“要我下村去扶贫”向“我要下村战脱贫”的转变。

在总攻的冲锋号吹响之际,平利各级党政主官全部“豁出来”“顶上去”,率领全体机关干部亲临一线,服务群众零距离,使各种扶贫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广的范围得到深度整合,不仅把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各级干部的扶贫责任夯得更实,更把脱贫攻坚一线变成了淬炼干部作风练兵场,最大限度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汇集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巨大力量。“村村有个总队长,户户难事记心上。一声号令三军动,千难万险一扫光。”是平利时下最为流传的民谣,这民谣已被欢快的坝河水、清爽的巴山风送达远方。

这年多的脱贫攻坚会战,平利在扶贫机制体制、模式流程、方法措施上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经典之作,透过那些经典案列,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才是其核心价值和共性特征。是的,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就是平利持续领先的秘诀,它浸透了共产党人的情怀,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