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八角庙佚事

作者:王向东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0-04-08 08:15字体大小:【

出生在平利八仙大山里的我,在儿时封闭的年代里,总听到家父不时提到广佛的八角庙。因为父亲爱喝茶,好象多数茶都是广佛的亲戚那儿带过来的。其中自然就有八角庙上好的明前茶。八角庙好山茶的传闻、千亩水田坝子的传闻、盐茶古道的传闻等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幻想着长大了一定要亲临其境,实地感受一番。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与八角庙的缘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终于有了第一次到八角庙的机会。那时,毛主席关于“知识青上山下乡”的号召仍然作为全国的政策在继续实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要“学工学农”,而且当时全国正掀起“学朝农”的热潮。我们师范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工厂实习之后,又安排到农村实习。并且把平利县作为实习选地之一。于是我们一个班几十名学员被安排到秋坪区各个学校,开始了毕业前的实习。其中八角小学、双坪药材场小学都有我的同学。由于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运动,学校为了紧跟形势,专门组织了一个宣讲组,我成了宣讲组的成员,按照区上的统一安排,到各公社、大队和机关、学校开展宣讲活动。以此取代了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安排在八角庙学校的宣讲活动,使我有了圆梦的机会,第一次来到该村。那时村上不通公路,从区上出发要过一道河,翻过塘坊垭才能到达八角小学。由于有儿时的记忆,我一走上山垭,一边听区上陪同人员的介绍,一边仔细观察这里的山水地貌。八角庙象一个小盆地,村子四面环山,一条清沏的小河绢绢流淌而过。站在山顶环顾四周,俯视村庄,就象一朵盛开的莲花,四面浑圆柔和的山头,是展开的花辮,八角庙街就是花心,农户座落在花心上。考古发现,历史上秦汉之后就有人类在此聚落。从八角庙碑上得知,该庙历史久远,清乾隆年间进行重修。原庙三进院落,供有普贤菩萨,水母神等,在全也是稀有的。其所以叫八角庙,一曰:该庙木质两层,每层四角,每榭悬挂铜铃,以建筑结构称八角庙;又曰:此山庄地形似八卦,庙居八卦中心,四面山势象八卦幅轴,故也称八卦庙。据村里的长者介绍,这里曾是川陕盐茶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也是人流物流的聚散地。鼎盛时期曾有三十多家店铺,过往盐货商賈、武当信徒络驿不绝,曾有“小汉口”之称。盐运经济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水质优良,均为直饮矿泉水,地貌充满灵气,醞育着居住在这里的世世代代,民风淳朴,传承农耕,重视教育,培育了本科以上毕业学子68人,高中79人。涌现出“黎氏兄弟”“刘氏兄弟”等多名政届、商届及科技教育界的成功者和文人雅士。

第一次到八角,是我人生道路上值得挂怀的日子,尽管心情很好,但走上讲台,面对各级干部、教师和部分党员群众,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不过因为有过面对学生讲课,面对同学、群众讲话的经历,开讲之后慢慢放松下来。宣讲还算成功,大家评价不错。台下还个别进行了提问、解答交流。在这里也结识了几十年要好的朋友、同事刘端明先生。经过几次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受众宣讲,了解了一些当地的实际,不断修改讲稿,更接地气,竟然能脱稿宣讲,很受大家欢迎。以至实习结束,被评为先进,受到学校的表彰。

实习期间,我还两次路过八角庙,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农村生活还比较困难,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吃长饭的阶段,不说吃好,吃饱都很难满足。有三位女同学被分配到路途遥远的双坪药材场小学。那里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居住分散。一天傍晚,她们背着学校老师在药材场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没有肥皂了,让我买几块带上去,并吞吞吐吐地说顺便带点“食字旁加个莫”去。我一听估计旁边来人了,不便明说带馍。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呀,连正当的解决饥饿的需求也受到约束,真是悲哀。当时我们住在太平公社(后来改为广佛乡)也是上顿不接下顿地吃不饱,处于三分一的饥饿状态。作为班长的我不敢怠慢,急忙利用休息时间到仅有的几家店舖去买所需的东西。当时区公所还在李家堡,太平那儿饭店很少,没买到馍。为了尽快把东西买齐,第二天一清早,借了辆旧自行车骑着到李家堡去买馍。雨后道路泥泞,骑自行车上坡十分费劲,到了分水岭垭子上已是大汗淋淋,饥肠漉漉,四身无力了。担心人要虚脱,在路边选了块干净点的石头休息一下。旁边有两户人家,一位大嫂正在门前剁猪草。我坐了一会儿,仍觉体力不支,也到吃饭的时间了。我毛着胆孑去向大嫂买顿饭吃。大嫂说“个人都吃不饱,哪有卖的”。我说“管它啥只要能吃都行”。她似乎同情我改口说“只有包谷糊豆儿,没啥菜”。我说“啥都行”。正说着,家里男主人挖地回来了,急忙说“还有点黄豆,也炒上,人家饿成那样了,赶快去弄”。接着又给我倒了一碗热腾腾的开水,我一口气喝得干干净净。吃了一碗半浠糊豆儿,拌着黄豆和酸菜(因为添了一个人,饭有点不够),虽然不饱,也很满足了。我付给一斤粮票,两角钱(标准是半斤粮票一角七分钱),男主人执意不收,我还是坚持给了女主人。男主人的热情,我十分感激。现在每次路过那里,都要从车窗上多看几眼那户人家。也不知好心的夫妇是否还住在这里,亦或是否健在。

第二天,有了头一天的经验,并且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再不敢空腹出发了。早饭后用报纸严实地包好十个馍和三块肥皂,装在黄布包里,生怕别人发现,只身出发了。穿过八角庙,顺秋河逆流而上。出发前打听到到双坪药材场小学,要经过野猪圈、十八拐、阎王砭、半天云等地,巳经心存畏惧了。但想到同学的窘境,只能壮着胆子,管它前面有没有野猪、阎王,也要“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不知道路,逢人便问,走累了就歇一气。也许是思想紧张,也许是赶路心切,也许是对同学的关心,也许……我顾不得观赏一路的春景,忽略了山路的险峻,一边赶路一边声音时高时低地唱着“向前向前”的进行曲,给自己加油壮胆。不知不觉跨过了野猪圈,盘上了十八拐,越过了阎王砭,登上了半天云。总算还好,一路没有碰到野猪和阎王。这时我才发现四山云雾缭绕,伴随着蒙蒙细雨,我感到全身湿漉漉的,汗水巳经浸透了我的背心。路边的土地耕种过,不时发现有些粗壮的药苗钻出了地面。抬头向山顶望去视线很差,透过薄沙般的云雾,半山腰隐约可见几间土墙房屋。估计离学校不远了,我大声呼喊着实习组长的名字,急步向上迈进。一会儿三个同学清脆地回叫着“班长,你来了!”她们不顾山陡路滑,快速跑下来迎接我,我也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去。见面的一剎那,就象久别重逢的亲人,组长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三个人微笑地望着我,其中一个急忙转过头去掏出手帕擦眼泪,另外两人也是泪水在眼里花花转,強忍着没流出来。我急忙对她们说,回学校去吧。这时其中一个帮我背着挎包,一路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地回到学校。常驻学校的秦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做了一顿午饭,凑了四个菜,其中还有一盘晕菜。同学悄悄对我说,这是学校仅有的一块猪肉!饭间,秦老师不停地让我吃菜,还不时把盘中的几片肉夹到我碗里,我尽管完全可以一扫而光,但还是客气地和秦老师及几位同学共同分享。饭后聊了一会儿,天色渐晚。虽然极不愿离开这里,但还是急着要返回,害怕晚了路上危险。同学们也不便挽留,一路依依不舍地送我到半山腰。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直到我催她们,才一步三回头地挥挥手告别。我一路小跑,直奔山下而去。天快黑才赶回了住地。这次往返两次途经八角,却无暇顾及细品八角及沿途的景色。

参加工作后曾多次到过秋坪、八角,因有公务,每次来去匆匆,再没仔细观察和品味这里。直到退休后,自由自在了,刘端明和黎胜刚先生,先后几次邀聚八角。特别是近期机关工委住村领导张书记约了一批“双百三宣”文友再赴八角釆风,才对这里有了更深的了解。八角庙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山上有古寨堡遗址十余处,林景,水景,跌水瀑布景,梯田,古渠,古井……可谓处处有自然景观;还有八角庙遗址,古街,盐茶古道,紅三军过境路线等人文、红色景观;这里厨艺餐饮、待客之道、民风民俗也极具挖掘传承价值;从小离开八角的成功人士黎胜茂,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增无减,不仅釆用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带领一百多农户种植六百多亩百合,使每户当年增收近两万元。而且想方设法引进县国盛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在打造万亩辛夷花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参观时,正是鲜花盛开时节,走进花丛,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文友们纷纷打开相机和手机,拍下艳丽的辛夷花、油菜花和周围的山景,争相合影留念。辛夷花基地给八角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驻村领导及村领导班子正和公司合力,规划开发这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现在的八角庙,已今非昔比。通村公路连接通了沟沟岔岔和千家万户。街上过去的土墙房已全部变成了小洋楼。虽然还有贫困户,但全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8600元。下村入户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特别是平镇高速穿境而过,并在这里留有交互进出口,为八角乃至整个广佛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听到驻村领导和村干部对未来设想的介绍,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车辆川流不息,景点景区游人如织,农家乐和家居客栈客人爆满的景象。古老而神秘的八角庙也许将成为平利又一个“久居深山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绝佳景区。我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