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正史,地有方志,族有宗谱,家有归依,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史编写有国家主持,方志纂修有地方政府操持,普通百姓无须多虑。一族之宗谱乃一族之记录,是记载同宗同祖血缘关系的文字档案,是族内之大事,则需户户关心,尤男性成人,即有人人参与之义务。思我范氏宗谱自嘉庆十一年(1806),由范翼有公撰序编修之后,时隔二百余年世系九代没有续谱。子孙后代对始祖的起源、先祖的名望、地位,家族的迁徙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的认知非常迫切。
一、范氏起源和高官代表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范氏始祖,尊称范武子(士会),在得姓之初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在历朝历代中,范氏祖先有十五位担任宰相,四十余人担任朝廷重臣,相当于如今的国家部委正职。还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济学家、谋士等举不胜举。列举各朝代最有名望的代表性人物如:范履冰,是范士会第三十二世孙,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唐朝宰相,先后辅佐李世民、武则天二位皇帝治理天下。
范仲淹是范履冰第九世孙,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曾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被党项人称为小范老子。后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常务副总理),主持庆历新政。仲淹公著名代表作有《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誉为千古名句。淹公四个儿子:长子范纯粹,任北宋龙图侍郎,相当于如今中央组织部长;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清政为民,艰苦朴素,人称“布衣宰相”;三子范纯祐任北宋监主簿掌管司法,相当于如今中央政法委书记;四子范纯礼,时任尚书、右丞相,相当于副总理。淹公去世后几个孙子都当了朝廷命官。范氏祖先在各朝代出任宰相、重臣期间,忠于皇上,热爱子民,深受百姓拥戴。嘉靖年间,皇上下诏地方出银建造范氏祠堂并赐堂联赞曰:“春秋五代大夫第,唐宋两朝宰相家”。这是对范氏家族的最大恩荣和鼓励。
范氏近代名人有:范文程,淹公第十七世孙,清朝开国功臣,视为文臣之首,被列为“中国十大谋士”之一。文程公病逝后,康熙皇帝亲撰祭文,以示缅怀。抗日战争打响后,军队涌现出很多著名抗日英雄,上有高级将领范朝利(开国中将)、范明(开国少将)、范子瑜(开国少将)、范阳春(开国少将)、范忠祥(开国少将)、范筑先(1987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在光岳楼北侧建立范筑先将军纪念馆,邓小平为纪念碑题词:“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著名实业家范旭东(毛泽东同志在挽幛中称他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下有师团以下官兵范保顺、范朝福、范普权、范富山,作战英勇顽强,有的壮烈牺牲,范荩、范熙同、范筑先、范琴芬、范致中、范振辉、范树民、范春元、范学勤、范郁文等著名抗日烈士,成为共和国的烈士,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范长龙从一名解放军战士一步一步走到军委副主席,成为军队一人之下,全军之上的领导人,也是近代史上范姓最大官职。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记者,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女性具有影响力的范肖梅担任过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几千年来,范氏历代哲贤伟人光耀青史,名扬天下。
二、迁徙分布和人口变化
秦汉时期中国在越南中部地区设象林郡(现今地市级规格),范文从中原带领范氏一支迁居象林。后来,中原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朝廷无暇顾及,使范文一支势力逐渐强大,范文自立为王并将象林郡改名为林邑国,朝廷失去管控。现今范氏已是越南第四大姓,约678万人,占越南总人口的7.5%。
先秦时期,范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氏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宋朝时期,范氏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氏大约占范氏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氏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氏第一大省,居住了范氏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氏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氏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氏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北方的人群,范氏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氏大约占范氏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氏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氏人口约占范氏总人口的20%,为范氏人口最多的省。
当代范氏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氏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氏又集中了29%。河南省的范氏,约占范氏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氏人口聚集地区。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氏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4%之间。
三、抢修老谱和考证渊源
嘉庆十一年(1806),由范翼有公撰序编修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共八卷。今仅存残本三卷九本,且鼠咬虫蛀,文字漫漶难辨。为抢修宗谱传承后人,仲淹公三十八世孙范先进时任安康市人事局科长,于二○○○年春将宗谱从旬阳尖山背到安康,敬请安康日报社时任副总编、主任记者陈良学先生,会同熟悉史志文物的专业人士潜心研究一年许,方得梳理成文,并精心装裱,终使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残本三卷九本得以幸存。
史料记载:高平堂是范氏最早兴盛的一个堂号,如今的范氏族人多选择“高平堂”作为自己的堂号。“高平堂”的堂号来源于今山西高平市,因为范氏发源地在高平郡,是范氏最早的繁荣兴盛之地,所以天下范氏几乎都使用“高平堂”作为自己的堂号。
何为《大成宗谱》?据1229年范应铃主修的《丰城范氏族谱》所载,自唐朝宰相范履冰公所属范氏就有四大支脉,其包括徽州世系、苏州世系、丰城世系、长安世系。后经仲淹公续修完善,堪称谱之精华,故称范氏大成宗谱。
范氏古代是兴盛大族,自北宋以后仲淹公亲自编修了范氏宗谱,按支系定立了明晰的世系字辈,如中原地区字辈为“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雍正五年(1727)冬月续谱时,由范文炤公编定的字辈是“子伯守仲循”。
嘉庆十一年(1806),由范翼有公编定七言律诗一首,其字辈为:“士文正启攀凤翼,英贤广登恢先声;国安清时家道裕,恒德良贻瑞光明;才秀崇经本立大,济美效勋耀华廷;中和荣兴泽定久,永世亿万庆长春”。
经考证: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范凤连及其子翼太、翼顺、翼众及家室从湖北大治县迁入旬阳仙河、尖山沟、龙家河一带定居。范凤选、范凤义及其子翼伯、翼伥等及家室迁入镇安范家寨(界河)、玉皇庙和东乡黑沟一带定居,至今约二百五十年。
湖北十堰郧阳区鲍峡镇范家沟、湖北大冶县、重庆票草镇、浙江桐乡县、江西丰城、江西丰城东宗范姓与旬阳、镇安范氏字辈完全吻合。
四、续谱意义和子孙责任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地方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一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一旦死了,连个名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吗?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到底在哪里?谱可以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祖先一起流芳千古。如果我们再不续谱,我辈和子孙与先祖的辈份和派序就断了线,子孙们就找不到根了,不仅是我们当代人的遗憾,子孙们也会感到失望。二是谱能告诉你,你和家族的亲缘关系。家谱就是一部自己的姓氏史、家族史、血缘史、繁衍迁徙史。有了家谱无论你在哪里或要到哪里去,只要遇见同族,就可以了解范姓渊源和世系辈份,亲不亲同族人,要相信血浓于水的自然规律,那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将会油然而生。三是国家政策好,对修谱之事重视支持,不少地方有些家族人兴财旺,修谱、修坟、修祠堂接连不断,仙河也有不少家族有的已经修了,有的正在修,我们如果再不抓紧时间修,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
本次修谱力求史料真实、要素齐全、篇目完备、文辞简练、谱书实用。奉阅家谱,范氏宗祖、迁徙分布、历史名人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新谱的修成厘清了字辈,找到了血缘,凝聚了宗亲。家之有谱,可以慕先贤,彰大义,激励后人、弘扬美德、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可以明事理、懂规矩、尊长辈、爱弱幼,促进家族与社会和谐。
新谱的问世乃范氏宗亲的一大盛事,添补了二百余年的空白。掩卷沉思,感慨万千,借撰序之时,恭祝我范氏宗亲人兴财旺,洪福安康。
承蒙宗亲重托,不揣才疏学浅,以此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