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旬阳县棕溪镇长沙村,是1992年我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实践调查活动。那里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王院村支书陈分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让我对棕溪镇更多了几分新的印象。
时光流转,没想到三十年后,我又再次与这块熟悉又陌生的故土重逢。
在棕溪镇长沙村村委会门前下车,我一下愣住了,这里停了好多车,男男女女,来来往往,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像是欢庆什么重大的节日。这时,一位敦实憨厚的中年男子迎了上来,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欢迎我们的到来。带队领导向我们介绍道:“这是今天活动的主人——鹿驰合作社经理。”说话间,我们进了院门,这不是老家农村过喜事的场面吗?大门左侧摆着两溜十张八仙桌,桌上上百号人正在吃饭,就是老家人说的坐席。右边案板、锅灶前围了一大群女人,切的切、炒的炒,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正前方是一座坐南向北的二层小楼房,门上挂着“长沙村村委会”和“鹿驰农民合作社的牌子”。门前搭了一个简易戏台,背景布上写着“传承百年技艺薯粉凝聚乡情”和“非遗项目手工制作粉条展示会”几个大字,我这才明白今天活动的主题。
吃罢简单的早餐,锣鼓家什齐鸣,鹿驰合作社社员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美舞蹈、唢呐独奏、乡土浓郁的道情……精彩纷呈,吸引了应邀出席的各界代表和周边的乡亲父老,却吸引不了我对的怀念。当主持人宣布那边的红薯粉条现场制作展示开始时,我立即放弃了观看演出,冲了过去,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
只见三四个男子袖子高高挽起,围着一口大铁锅和面。他们先把勾兑好的芡倒进粉面里揉搓,揉的差不多了,没有大疙瘩了,才开始倒水,反复用力和面,直至面光滑柔软不沾手。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没有一定的臂力是不行的。面粉和芡有一定的比例,芡多了,漏不下粉条;芡少了,粉条没筋丝,口感差。
接着是漏粉,这是最讲工艺的一道工序。粉条的粗细、均匀全看漏粉师了。只见一口大铁锅里烧了满满一锅滚烫的开水,灶门前还有一个烧火的不断往里添加柴火。漏粉师傅站在灶台上,左手端着盛满面的漏瓢,右手握着拳头用力敲打,粉条就源源不断地漏进了锅里。如果要洗,漏粉师傅就把漏勺尽量抬高;如果喜欢粗一点,就把漏勺放低一些。手不要抖动,漏下的粉条粗细就比较均匀,如果手一抖动,那里就会有一个大结。灶旁边有一大盆冷水,水里放了一个筛子,有人就专门负责把锅里煮好的粉条捞到筛子里,筛子里的粉条差不多了就端到另一个冷水盆里浸泡一下,然后再晾晒,如此反复。因为好多年都没见过手工制作粉条了,人们就把几位演示的师傅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起来。摄像机不停变换角度全程直播,照相机和手机也不忘留下这难得的镜头。
我对手工制作粉条并不陌生。小时候,我家几乎每年都会吊粉条。因为红薯产量高,一时吃不完,加上上顿下顿吃厌了,就把一些红薯洗干净打成粉,过滤掉红薯渣,然后等“进九”上大冻后,才选日子吊粉条。一般晚上十一点以后,天气越冷越好,粉条结冰上冻,太阳出来晒化,这样粉条不会燃成一坨,也能长时间存放不坏。把红薯变成粉条,需要十八道工序,比较繁琐。
记得有一年,我家吊粉条,我妈让我哥去河里挑水,我哥不愿意,我妈就对我哥说:“今天下午你挑水,我给你做纯米饭,不搭红薯。晚上粉条出来了,我给你炒粉条。”一听纯米饭、炒粉条,我哥就痛快答应了。我们姊妹几个舍不得睡觉,坐在火边边打盹儿边等,等啊等啊,终于等粉条出来,我妈给我们凉拌了一盆,吃了才去睡觉。那时过年的衣服也要指靠它。
红薯粉条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易保存,可做菜亦可做汤。热量低,是天然减肥良药,而且富含粗纤维,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鹿驰合作社经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毅然放弃了在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回乡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踏上致富路。
下午,热情好客的经理邀请我们品尝了用刚出来的粉条做的酸辣粉条、凉拌凉粉、粉条炖腊肉等,让我们的舌尖味蕾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当我把制作粉条的图片发到朋友圈时,得到了很多微友的点赞,尤其让外地朋友开了眼界,并问粉条价格,想要购买。
本想和他坐下聊几句,看他忙的脚下生风,只好作罢,唯在心里默默祝福他生意兴隆,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种原汁原味的手工红薯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