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题专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宪法基本常识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2-03-24 16:17字体大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一、宪法有关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基本人权原则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也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4)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二、宪法表现形式

    1、成文宪法

宪法典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国家以一部统一的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典的国家是美国。

    2、法律

  宪法性法律是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中,有关宪法规定的内容不是采用宪法典的形式,而由多部单行法律文书予以规定的法律。

2)在成文宪法国家中,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

3、惯例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宪法惯例多见于不成文宪法国家,但成文宪法国家也存在。

4、创造规则

在普通法系国家存在“先例约束原则”,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创造规则

三、宪法运行

1、制定宪法

1制宪权与制宪主体

制宪权,即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由于制宪是一种主权行为,所以制宪主体应该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近代以来的宪法历史表明:人民是制宪主体,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制宪权,而是通过或主要通过间接民主的形式制定宪法。

2制宪机关

人民作为制宪主体总是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制定宪法的工作,这种为了宪法的制定专门成立的机关就是制宪机关。我国1954年制定宪法的时候,成立了一个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事实上成为我国的制宪主体。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3制宪程序

制宪程序是指制宪机关制定宪法时所经过的阶段和具体步骤。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为了保证制宪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制定宪法一般包括如下程序:

组织制宪机关,设立宪法起草机构。

提出或公布宪法草案。

讨论、审议并完善宪法草案。

通过或批准宪法。

颁布宪法及其生效的日期。

2、修改宪法

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删除、增加或变更宪法内容的行为。

宪法修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各国宪法规定不一,有些国家的宪法甚至没有规定。从各国宪法规定和各国宪政实践看,宪法修改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全面修改。全面修改亦即对宪法全文进行修既以新宪法取代旧宪法。如1946年日本宪法、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和我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都属于全面修改。

第二种部分修改。部分修改亦即对宪法原有的部分条款加以改变,或者新增若干条款,而不牵动其他条款和整个宪法的修改方式。

第三种无形修改。无形修改亦即在形式上没有对宪法条文内容进行修改,但在实际上却变更了其含义的修改方式。在我国,宪法的无形修改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发展,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而宪法的有关条文却还并无改变。

3.宪法修改的程序

从各国宪法规定和宪政实践看,宪法修改程序一般包括提案、先决投票、起草和公布修宪草案、通过和公布五个阶段,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必经这些程序。

1)提案。

2)先决投票。

3)起草和公布修宪草案的程序。

4)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程序。

5)宪法修正案的公布程序。

四、宪法作用

1.权力作用

1)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

2)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

2.法制作用

1)为法制的统一奠定基础

2)为法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3.政体作用

1)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2)改革国家政治体制

4.经济作用

1)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2)促进经济的发展

5.必备条件

1)宪法的充分实施

2)法制的健全和完备

五、内容

1.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宪性

3.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

六、宪法性质

1.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本质上同普通法律一致。但因为它是根本法,又与普通法律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属性,表现在下列4个方面。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有的国家因此就把宪法称为根本法或基本法。宪法除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规定国家政权机关组织和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宪法就成为立法机关进行日常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因而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但是宪法也只能规定立法原则,而不能代替普通立法。

七、宪法意义

监督和保障宪法实施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根本制度

2.有利于健全法制

3.有利于真正发挥宪法的作用

八、宪法效力

宪法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国家根本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九、宪法特性

“从理论上讲,宪法的效力高于本国其他法律和法规。但在现实里,宪法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中都具有权威性。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需要相应的一套体系来确保宪法没有被违背。这套体系称之为宪法审查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由于宪法审查制度的实施,一条法规如果和宪法相抵触,就不能得以应用。而在非民主国家,宪法的最高效力经常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以至于宪法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