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全年发文百篇,奥秘何在?且听张朝林一席谈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4-12-13 08:50字体大小:【

我的散文创作之路

张朝林

 

      文友们在一起聚,非要我谈自己的散文创作经验,这不是赶鸭子上树嘛,就是个读、思、看、写嘛,有啥经验的?推辞不掉,就随便说上几句,权当是对自己文学创作一次回头望吧。 

      我喜欢文学,是从20世纪八十年算起的,爱了四十多年,总觉得是小打小闹,不成体统,也从来没想或许从来不敢出一本集子,发表了一些“豆腐块”文章,隔上一段时间,总有悔其少作的感觉。就是这个悔其少作的感觉,成了我继续创作、再上一层楼的动力,正是有了这个动力,才坚持至今不肯丢笔,用爱人的戏谑:“还想创出惊世的盖棺之作吗?”我笑说,谁叫我拥有这个爱好哩!

要说我的文学创作稍微有一点点成绩,这要从2020年退休后算起,这是因为我遇到了文学的好团体、好编辑、好文友,文学创作,抱团取暖;热心编辑,精心辅导;各位文友,相互激励,才有这点成就。贾平凹老师在陕西作家协会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中说:“陕西之所以能一茬一茬的出作家,出好作家,从50年代以来,就有了相互鼓动、相互刺激、相互激励、相互帮衬的传统。”说的就是这个理。

回顾一下退休后的文学创作,每一年都有上百篇文字,在各大公开发行的报刊发表,特别是近两年来,在《西安日报》副刊发表文章14篇、《西安晚报》发表12篇、《陕西工人报》发表15篇、《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8篇、《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4篇,其中《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幸福花》《红红的春联·红红的日子》《梦萦镇坪》《收秋》《油菜花开》《山城看云》等,被多家报刊选载,又被多家选入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其中《红红的春联·红红的日子》被选入《人民日报》“教你写文章”2022年卷中。发表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上的文章,也多次被其他报刊选发。

我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提升阶段。初级阶段用“读书、积累、思考、观察、试笔”来概括。

读书,是创作的必要准备,深入彻底地去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一本一本的书,好像是一滴一滴的水,读得多了,你的胸怀中就是不歇的源泉、知识的大海,临到使用的时候,就可随手拈来。80年代我在山里教书的时候,除了工作,就是读书,虽然学校比较闭塞,可学校有一柜子书,业余时间,我都读了个遍。那时候知识分子有报刊征订费,除了用完“征订费”我还自掏腰包,多订报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人民文学》《当代》《钟山》《诗刊》《散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我都征订了,而且一征订就是十几年,每种刊物,一年一装订,我的办公室,除了作业本和备课本,剩下的就是一摞一摞的刊物了,每搬一次家,最沉的就是这些书了。可以说这些刊物,我都一字不落地读过,有的篇目还要反复读,慢慢品,细细嚼,有时候还会大声朗诵,诵着诵着,也会手舞足蹈、泪流满面的。除了读好报刊,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必须读,必要时还要背诵,初中、高中的古文,基本上我都会背诵。这个积水成渊的过程,对于创作者来说,绝不可省略,读的书越多、越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