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题专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创森视野】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模式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2-05 03:14字体大小:【

当今世界进入了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均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为了缓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巨大压力,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将城市森林视为衡量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和丰富经验。西安森林城市建设既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借鉴近年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成功模式。

  ——将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现代城市发展趋势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交通、住房等灰色空间的扩展,还应该包括森林、水为主题的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建设。国外城市森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规划的制定一方面保证了城市绿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划的稳定性也确保了城市绿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1990年,美国农业部建立林业基金专户,用于保证城市森林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成立全国性的城市和社区森林改进委员会,拨专款促进城市森林计划的实施。

  ——面向包括城区、郊区的整个城市化地区开展城市森林建设

  城市是处在一个区域环境背景下的人口密集、污染密集、生态脆弱的地带,实践表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带有跨区域、跨时代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也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与配合,按照区域景观生态的特点在适宜的尺度上进行。从国外的城市绿化发展来看,也经历了从景观化与生态化、林业与园林部门管理权限的争论,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发展,面向包括建成区、郊区甚至是远郊区整个城市化地区开展城市森林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对中国长期以来以城区为主、过分强调景观效果、职能部门分割管理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自然林模式是绿化建设的主导方向

  城市绿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因此,近自然林的营造和管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方向。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都体现了近自然林的理念。近自然森林的建设理念,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绿化现象基础上提出的,力图通过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较复杂的绿地系统,实现绿化的高效、稳定、健康和经济性,倡导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绿色生活空间。具体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中,一是要注重乡土树种的使用和保护原生森林植被,强调体现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观;二是要提倡近自然的森林和绿地养护,减少人为干扰,建设能够自维持的森林。

  ——通过森林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来推进城市森林的建设

  城市森林建设要满足城市和居民对森林绿地的多功能需求,发挥生态、产业和文化的综合效应。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布局规划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构建城市—乡村一体化、水网、路网、林网结合的城乡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布局规划生态旅游、种苗花卉、经济林果、工业原料林、林下经济等,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涉林涉绿收入;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选择代表性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重点规划建设森林文化、湿地文化、园林文化展示系统,建设生态文化馆,开展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发挥城郊森林对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的调控作用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一方面单个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土地被大量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卫星城的不断出现也加剧了城市地区的用地矛盾。而在此过程中,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往往成为建筑用地拓展的首选。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非常注意森林、湿地等保护工作,制定了长期稳定的保护规划,并通过政府、市民以及非政府组织监督落实,许多城市的周围都保留有大片的城郊森林,以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我国北京、上海、长沙、广州、贵阳等城市相继规划实施了环城林带建设工程,形成了森林围城、进城的城市森林建设格局,为城市建起了绿色生态屏障,促进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向组团式方向发展,发挥了限制、切割等重要作用。

  ——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树冠覆盖率

  国外城市非常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树冠覆盖率。如美国,在全国开展“树木城市”发展计划,美国林学会也提出城市树冠覆盖率发展目标:密西西比东及太平洋东西部的城市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40%,郊区居住区50%,城市居住区25%,市中心商业区15%;西南及西部干旱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25%,郊区居住区35%,城市居住区18%,市中心商业区9%。西安森林城市也要注重建设乔木树种、乡土树种使用,多建设林木为主的近自然森林绿地。

  ——保护河岸自然植被,建设会呼吸的生态河流

  国外许多城市非常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在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布达佩斯等城市,河岸森林植被得到很好保护,形成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发挥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即使是休憩型水岸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绿化贴近自然。在多伦多,穿过市区的3条主要河流的所有山谷都受到保护,自然形成贯通整个市区的3条森林生态廊道,城市居民走在河谷内的林荫道上仿佛置身于原始河岸林中。

  ——重视城市绿地土壤保育,利用有机覆盖物覆盖绿地

  城市绿地土壤不仅直接关系树木的健康生长,也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和空气中的粉尘来源。据研究,北京粉尘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绿地水土流失导致的。国外城市森林、绿地的营造和管理过程中,土壤的覆盖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利用树皮、树枝、碎木、树叶、树根等树木材料加工形成的有机地表覆盖物,作为一种新型覆盖材料,既能显著改善城市土壤性状,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又能起到防尘、装饰的良好效果,已在国外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注重发挥城市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地区,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破碎化问题是造成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一些物种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许多鸟类等动物迁徙的驿站,在维持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大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绿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非常注意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本地乡土树种的使用与保护,从而使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通过农林复合经营,发展可持续城郊森林建设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依托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把林业生产发展和开发二、三产业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设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打造生态采摘基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促进林业生产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引导综合开发,实现一业多赢,把城市郊区环境改善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调动农民保护生态林、发展产业林的积极性,提高了郊区农民收入,促进了城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道网络,满足城乡居民日常游憩和低碳出行需求

  绿道是城市森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具有娱乐、生态、美学、教育等多种功能。它能延伸并覆盖整个城市,使市民能方便地进入公园绿地与郊野林地,同时也提高了绿道沿线各类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在绿道建设中,应针对行人和非机动交通,集生态、景观、游憩和健身为一体,利用与城市道路、河流并行的绿色健康走廊相互串联,将城市绿地与郊区风景林有机联结成独立于城市机动交通网络的城市健康森林绿道网络。

  ——群众或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动力

  城市林业牵连着城市的千家万户,涉及着众多的社会团体。群众既是城市林业的最终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因此,群众的环境意识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显得格外重要。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很强,对城市绿化建设给予极大关注,特别是群众和社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立法、行政和宣传发动的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便取得各部门、机构、市民的支持与拥护,形成全社会爱绿兴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开源与节流并举,形成以个人、社会参与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城市森林的建设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城市森林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和经济投入保障

  由于城市中的树木、森林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协调林业、城建、园林的关系,把原本在城区和郊区割裂的城市绿化建设体系纳入一体化管理中,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规范,强化城市绿线管理等法律意识,维护城市树木、森林的健康,达到绿化规划的预期目的,实现城市森林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政府拨款、销售收入、企业支持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筹款活动,使城市森林建设和维护管理的顺利进行得到资金保障。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