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凤堰遐思(作者/杨常军)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0-14 03:21字体大小:【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是这样,被赞誉为“大地浮雕”的汉阴凤堰,这些年没少去过,每次去都是一群人一溜烟儿地走过,因为没带“发现美的眼睛”,直观感觉这里很美,而到底美在哪些方面?自己对自己都傻眼儿了。
        乙未年季冬时节,随《汉江文艺》签约作家同往凤堰采风,走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此地不缺乏美,别忘了带上发现美的眼睛。
1
       那是一个冬阳暖融融的日子,太阳早早地露出笑脸,爬上山头,走进我们乘坐的车里。我坐在车子里汗湿头发,文友问:何其故汗流满面?笑曰:激动。就是在这种激动中,来到了汉阴凤堰。
        到底是人的心情好了,还是被美感染了,还是这里在开发之后真的变得更加美丽了?我想这些因数都有吧!在我心里,凤堰的美不是自然地理单调的美,她既有大自然原始朴实的美,亦有传统文明与现代人文融合的美。在这里,眺望盘旋层叠的古梯田,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在我上小学时,就参加过“农业学大寨”修田造地劳动。那时因为吃不了劳动的苦,对大人们修梯田有些抱怨,心里老是嘀咕,好好的土地摆一地的石坎。真是孩子不懂大人苦!长大后才明白,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号召学大寨修田造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崭新的国家,人民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穷山恶水”的乡村,在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开垦后,很难提供靠山吃山的生存资源。恶劣的地形和极差的自然环境不仅让农业难以发展,甚至让农民时常苦于温饱问题。前辈们通过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艰苦劳动,治沟平地,修渠引水,改良土壤,把坡地建设成层层梯田,既改善了土地形状和养分,又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阅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背景后面,如何提高“大锅饭”制度下农民的积极性,是当时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勤劳的中国人凭着一股实干苦干精神,在险峻的山坡上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让贫瘠的土地实现粮食增长,从而改善生存质量。这是何其伟大的壮举,也是智慧精明的抉择。想当年,一个由大寨村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中国村庄的修田造地,波澜壮阔,成效显著,这种一呼百应的滚雪球效应,谱写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壮丽史歌。可是,谁曾想到,这种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有效方法,早在清乾隆丙子二十一年(1756年)就在凤堰这块土地上实施了,延续到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成万亩连片梯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的愿望。
        先辈们用勤劳和智慧为后世人留下无尽的财富,美哉!壮哉!近千年来,这里丰衣足食得益于祖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真可谓是前人福祉,荫及后世,千秋功绩,天地可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首《为了谁》里的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句话用在凤堰古梯田当年的建设者身上合适的很,他们发现了这块富饶的土地,走进之后又智慧地创造了这块土地的大美;他们依托山水,没有做这块土地的附庸者,反而利用自然规律,把山与水完美地整合,形成哪里有田,哪里就有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田的水乡田园之地。
        而今的凤堰,古老的梯田盘旋坡面,犹如天梯入云端;水碧连天,白云缭绕,仿佛人间仙境;高耸的山巅一会儿被云遮雾罩,一会儿又脱去白沙更绿衣,给人以常新常美的神秘感;这里阡陌纵横,相互贯通,村庄院落,散布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息厚重而昭远。
        今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体现了人与美的相依相伴。我知道,还有很多没来过凤堰的人,他们会慕名而来;来了又来的人,那是因为爱美而来。
2
        到凤堰不得不走进吴家花屋。这是一处被写进《汉阴县志》的花屋,为何称之为“花屋”?我琢磨着是当地人的一种称呼,封建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房子都盖得低矮简陋,只有官宦人家,地主老财、土豪乡绅等大户人家的房子才盖得高大阔气,富丽堂皇。称之为“吴家花屋”,可想而知,房子的主人是姓吴的大户人,“花屋”是百姓对吴家那华丽房子的溢美之词。
        且不说吴家花屋具有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也不论其整体建筑的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更不谈其典雅古建的雕梁画栋、回廊萦纡。单就至今保存完好的百余年古老建筑而言,其优美的环境养育出不负高天厚土的良民百姓。
        说吴家花屋,不能不谈及这片占吴氏族人修地面积四分之三的万亩古梯田。这块如诗如画的土地,原本是一片荒蛮之地,有了吴氏族人的开垦农耕,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世代承接的富裕生活,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农耕文明。
        在吴家花屋,当走进这座诞生于封建社会士大夫之家的深宅大院,目睹整个院落的布局和长幼、妻妾、主仆、男女、神龛、会客等房间的安排,就能皮毛了解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生活状况、文明礼仪、等级规矩……
我并不崇拜封建社会的一些条条款款,可我对耕读传家、治家有方、能在一个地方恩威并用、受人拥戴的人十分仰慕。据介绍得知,吴家花屋的早期主人,是一位被皇帝赐封吃朝廷俸禄的五品官员。能被皇帝封赏的人,那不是一般的人士,至少是有功于国家值得标榜,有益于教化育人影响他人之人。
        吴家花屋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从整个房间的安排布置,可以感受到主人用慈爱和智慧来教导其下一代的良苦用心。处处体现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五伦”之道和孝、悌、忠、信、礼、义等“八德”之风。这是传统的道德文化散落在民间厚重的遗产。
        走过吴家花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过去的人和现在人为什么观念变得一塌糊涂?当然,我这里说的“观念”是指人们恋家的情结。过去做官的人,不论远近,大多都能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过去人守规矩,他们不但遵守国家律条,而且对家规族规也能独尊信守。一个家长,能管住一家人;一个族长,能管住一族人。现在呢?为什么农村成了“空巢”?当官的能管住下属,却管不住家属。多少人从生养他的土地里走出去,出去之后非但不予回报,反而忘了根本。
现在的人热衷于城市。是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标志,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可是城市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时空结构,乡村和山林不断消失,人类诗意的栖居地不断减少,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保存完好的吴家花屋,是封建社会达官贵族人家生活的见证,是中国传统建筑精美典雅的展示,是人们安居乐业守望故土的精神标杆。
3
        无独有偶,在距离吴家花屋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古宅叫冯家堡子。这保存完好的冯家堡子,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山寨版”豪宅。堡子里的主人,用时下流行的话说,那就是土豪了。
        虽然说历史从来不相信如果,只有发生了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假设,把吴家花屋设定为清中晚期官宦人家的生活标准,那么冯家堡子就是那个时代土豪们的理想追求。从这两家的实力和生活方式的相似点和异同处可以断想,吴家花屋的主人过的是悠闲安逸有保障的生活,而冯家堡子则过的是自给自足、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生活。
        吴家花屋和冯家堡子的相同之处,都是高强灰瓦,修筑的严严实实,一般人难以进入院内;都是家族几代人生活起居在一起;都拥有佣人。不同的是吴家花屋的房屋比起冯家堡子的房屋更华丽一些,风格布局略有差异;冯家堡子是用厚实的围墙,像城墙那样把房屋圈起来,家里有作坊、有家丁,一个大家族就像一个小“国家”一样,有完整的生产制作、生活管理、安全保障体系。这样一个家族的管理模式,完全是“土皇上”的“大国家”管理手段,真令人崇拜!
        吴家花屋和冯家堡子的主人,尽管生活的路子不同,可是他们的境界都很高尚。他们追求完美,一人带动族人共同享受生活,做官有官的样子,为民有民的风范。
        我不是崇拜他们家大业大财大的气场,也不是崇拜他们人多势众、精明有能耐,我是崇拜他们骨子里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形成合力、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是长辈对子孙呵护包容的责任精神,一方面是子孙们对长辈的支持拥护不离不弃精神。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那个“老爷”是何其难当?既要统领得住,又要统领得好;不仅要公心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还要知人善任安排好家内每一件事情;既要管控全盘,又要明察秋毫。这样的“老爷”是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博大的情怀,出众的智慧,甘愿牺牲自我才能做得到。现代人生活越来越文明了,可是亲情淡薄,人心不古,且不说三代四世同堂,就是父子两代人能住一起的也不够多。
        我想冯家堡子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它并不是简单地复原历史,对当年主家人才兴旺的炫耀,也不是为了旅游观光而开发。来这里观览这样的物事,领略昔人治家之道,弘扬国人优秀传统美德,给当今人浮躁的心灵以安抚。
4
        在陕南安康各地到处都有山寨,凤堰这块富饶的土地,有山寨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众人皆知,山寨,要么是土匪占山为王的地方,要么是老百姓囤积财物躲避劫难的地方,要么是白莲教起义军安营的地方。了解清晚期历史的人应该知晓陕南山寨产生原由。随着清前期百余年间对川、楚、陕交界的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的开发,数百万流民从各省涌进陕南。清中叶后,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一度兴旺的手工业萧条下来,形成了大批失业流民群。人口压力导致租地的竞争和雇工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富豪的残酷剥削、官府的严重迫害,流民走投无路,于是铤而走险爆发起义。嘉庆年间,清政府在陕南兴安府破获白莲教秘密组织,捕杀教首数十余人,由此发动了一场蔓延川、陕、鄂、豫、皖、甘等省白莲教起义者的大搜捕,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惨遭迫害。这时的山寨就是白莲教和百姓用于防身和避难的地方了。
        前几次来这里,都是匆匆走过梯田、参观花屋和冯家堡子。对山寨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时间去探个究竟。这次我们专程登高,爬上了太平寨。
        太平寨,听这名字,人就有种祥和宁静的感觉。事实也证明了这里曾多次保护百姓平安躲过劫难。
        大凡构筑山寨的地方,都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太平寨就是这样的地方。与太平寨呼应的还有3个寨子,这4个寨子形成一个大包围圈,把守在凤堰四周的制高点上,若是哪方来犯,只要一寨发现,或点火或鸣锣向其它寨子发信号,很短时间百姓就能迅速进入山寨避免祸害。
        凤堰的山寨,对兵荒马乱年代的凤堰百姓起到了稳妥的保护作用。单从建筑这四个山寨的地理分布论,建设山寨者若非熟读兵书之人,至少也是个有防患意识的文化人。
        看似简陋的山寨,却反映了古人守望家园的朴素情结。今天,当我们一次次走进这里,虽然看不见古人的威武身躯,可是那些代表他们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浮雕”,都是展现他们灵魂和形象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