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粽子的记忆(作者/杜韦慰)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0-27 00:27字体大小:【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即将到来,各种各样关于粽子的广告已是铺天盖地,时刻提醒人们端午节的临近。端午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悬挂菖蒲、挂艾蒿草、佩香囊等,很多地方还会举行热闹的赛龙舟活动。这些习俗从古延续至今,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龙舟竞赛。这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诗人不仅用他充满浪漫主义的笔墨给后人留下了极富文学价值的不朽诗篇,其高洁的品格更是影响了一大批人。还有一种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成为吴国功臣忠臣,但伍子胥最终受小人迫害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说起端午,除了会让我想起汨罗江畔那个身着长衫,蓄着长须,峨冠博带衣袂飘然,愤世嫉俗,吟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凌波踏浪而来的伟大诗人屈大夫外,更多的记忆则来自于儿时母亲所包的粽子。从记事起,每年端午的清晨,这一天母亲会比平时起得更早,把我们几个女儿叫醒,然后一起去家对面的山上,母亲就会用镰刀割一些棕叶、菖蒲和艾蒿,我们就在玉米地里用玉米叶子上的晨露抹在头发上,据说这样弄了头发会变得又黑又亮,我们女孩子都爱美所以每年对端午这天抹晨露这事是乐此不疲,从不马虎和偷懒,下山回到家把菖蒲、艾蒿高高的挂在大门两侧和窗户上。再把糯米洗净浸泡好,把大红枣、花生、核桃仁和棕叶绳等原材料放在堂屋里的一张八仙桌上,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坐在中间一张凳子上,我们兄弟姐妹就围坐在桌边,开始这近乎要整整一晚上的功课。母亲包粽子的速度不是很快,但包出来的成品却很精致,她的手让我想到魔术师的手,很灵巧,她先将棕叶卷成圆锥形,通常是左手拿叶,右手用勺子将糯米、红枣、花生等填充进去,填满后用手压一压,让米粒贴合得更加紧凑,然后把棕叶往前一盖,再左一卷右一压,最后拿棕叶绳一扎,一个饱满的呈三角形状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们曾跟着母亲包过很多次,大姐、二姐手巧一学就会,一包竟也还像模像样,但比起母亲包的也还差些,我和弟弟最笨了,每次都只能拿一片棕叶包出一个扁扁的不好看的小粽子,多次的失败让他们老是取笑,使得我们两个几乎要彻底放弃学包粽子的想法。母亲包粽子时很认真,连教我们包粽子的技巧时说话都是侧着头小声讲,也不准我们边包边聊天,她说做事情一定要用心去做,要认真才能够做好,我一直认为母亲是带着感情在包,用心在包,因为她做的粽子是我这一生中吃过的最有味道的粽子。
        粽子包好以后要放入大锅中煮开后用文火煮上两小时左右,煮好后又要放在凉开水中冰一冰,母亲说只有冰过的粽子才会粘实。母亲把第一锅粽子会放在高处,按照传统习俗到了傍晚时丢一些粽子到河里去,第二锅就让我们跑腿去送给亲戚朋友包括邻居家。等这些人都收到了她做的粽子后第三锅才属于我们。母亲还会煮一些大蒜让我们吃,说吃了对肠胃好,而父亲则会泡一大杯雄黄酒洒在房前屋后,还给我们涂抹在额头上、手腕处、脚踝处,据说这样做了以后上山去的时候不会被蛇咬,这一天母亲通常会忙到凌晨三四点,夜深了,我们都去睡觉了,只有母亲还在外面忙碌,因为家里孩子多,要再煮上一两锅粽子,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第二天才够吃。端午节那一天,我们家一直都会弥漫着粽子的清香。
        岁月如梭,一晃又很多年都没有去母亲家过端午节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在超市买上一些粽子,虽然现在的粽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有很多种口味可以选择,包装之精美,口味之多样,让人眼花缭乱,但记忆中还是母亲亲手做的粽子味道最好,香味最醇,记忆中的粽子,不仅有棕叶和糯米的清香,还有那种暖暖的味道,是母亲给我们永远的温暖、永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