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一本读不完的书(作者/周华诚)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2-26 00:35字体大小:【

前不久,我带一群城市孩子来到乡村,行走田野,向农民伯伯学干农活,学插秧,挥汗如雨;又在山岗上露营,数星星,观赏萤火虫。两天下来,很多孩子乐不思归,直说乡下太好玩了,比城市里的生活有趣得多。

  我常想,一个孩子,如果童年能够在乡下度过,能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经常跟草木山野、飞鸟昆虫打交道,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他会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学到珍惜周遭事物,学会万物平等,学会用心去体会万物生长的规律。不管将来他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他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这样的山野生活经历,对他来说都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他能不能意识到,大自然都已经慷慨地教会他很多东西。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乡野的草木虫鱼,大地上的四季变换,光阴流转,每种植物的春华秋实,周而复始,这一切,蕴藏着多么丰富的知识与学问,又包含了多少深刻的思想与哲理。

  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土地、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不要说大城市的孩子,就是小城镇的孩子们,也整天被课业所累,被课后花样迭出的兴趣班所牵绊,越来越少有机会走到真正的田野中间,走到农民伯伯中间,体会到亲手劳作的艰辛,观察到四季变化时草木昆虫的不同;也越来越少有机会关注和体悟时间的流逝,体悟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之间的艰辛与快乐。

  所以,当我偶然地来到杭州市富阳区的富春第七小学,在这样一座江南的小学校园里,发现一座美丽的“开心农场”时,我立即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自2009年建校之初,校长章振乐就富有远见地开辟了这个面积达二十多亩的农场,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片亲近自然、勤于劳动的乐土;他们以“开心农场”为舞台,有声有色地开展了“新劳动教育”课程。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用章振乐校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新劳动教育,实现孩子们“天人合一,人事相趣”的发展。因此,从课堂到学校各类活动,都以孩子为出发点,让孩子们从“知识的课堂”走进“实践的课堂”,从“书本的世界”走入“自然的世界”,从校内的课堂走向社会的课堂。

  春天时,我又到学校里去,正好赶上正举行的一场有意思的活动,孩子们从菜园里摘来野菜,做成清明艾果等各种传统食物,在操场上售卖;有的孩子则穿上蓑衣参加抛秧比赛,这是传统江南的农事插秧的场景之一,没想到居然在这样的小学校园里复活了;还有的孩子推着独轮车,在操场的跑道上比赛谁推得又快又稳……校园里传来孩子们明媚的笑声,连前来围观的大人们也加入阵营,鼓掌、加油、欢呼,所有人玩得不亦乐乎!

  站在人群中,我特别感动。我还了解到,这座校园的音乐课,首先是带孩子们到“开心农场”去聆听虫鸣;他们的美术课,则是带着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蓝天,画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他们的科学课,是带着孩子们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的奥秘。老师们并不奢望这些校本课程能留给孩子们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给孩子们留下一点点痕迹;而且他们有一个心愿: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开启一扇大门。

  我深深感到,在富春七小做一个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么多老师,把大自然这一堂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曾说过,“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可是我们现在,不要说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跟自然越来越疏离,草木鸟兽多有不识,小麦还是水稻,韭菜还是蒜苗都无法分清。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其实,在中国传统乡村,深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中国的农历光阴里,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生活哲学;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万物有灵,和谐共生;我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这些文化,体悟这些哲学,使我们的精神受其滋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上的故乡。

  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理念,已经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曾被媒体评为“中国十大美好课程”之一。我为此欣喜,也为这样的学校鼓掌。学校教给孩子们的,远不只是薄薄的书本的知识,更有书本之外,那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大自然正是那本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