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的“坎”(作者/胡自兴)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1-09 01:28字体大小:【大中小】
上班、下班,平淡的生活里已经很少拥有“感叹”的味道了。前几日,随安康市作家协会赴陕西省天宝现代农业园采风,被那里层层叠叠的石坎震撼了,心里又荡起层层涟漪。
陕西省天宝现代农业园位于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之前,这里跟白河其他村子没有两样,海拔高,土地瘠薄,自然灾害多发,百姓生活很是惜惶,后来在政府引导下,一家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流转了该村6000余亩土地,投资3亿元建起了天宝农业示范园,山上的农民搬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然后在园区里务工挣工资,用时髦的一句话,那就是“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当工人”。
沿着弯曲的盘山路往山顶走,目之所及,一道道、一层层的石坎护着一块块平整的土地,土地上整齐地种着果木、大棚蔬菜,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在这里,不免恨起了自己,竟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这壮观的景象,只一味地呐呐自语:震撼,不简单,了不起……
山顶上建有气派的休闲农庄。停车、就餐、会议、住宿诸多功能一应俱全,还建有农耕体验园、“三苦”精神教育基地,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这里观光、体验,释放工作压力,洗涤红尘烦忧,情也陶陶,乐也陶陶。
石坎坎,金碗碗。天宝昔日的落后、蛮荒,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落后局面,被整齐划一、鱼鳞般的石坎子改写了。这些石坎子成了撬动边城白河经济发展的杠杆。据向导介绍,这里石坎子都是人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砌起来的,没有水泥浇筑,没有专门的机械测绘放线,但结实,美观,高下一致,该直的直,该弯的弯,一层,两层,三层,层层又叠叠,直指山颠,构成了千条梯田入云端的壮观气象。
脑海里不由地映出天宝人修建这坎子的劳动画面:赤日下,一大帮子男人裸露上身,肩头搭一黑黢黢毛巾,喊着劳动号子,吃力地抬着大石头在山坡上步履蹒跚;严冬里,他们手握钢钎、铁锤,任凭两样笨家什震得虎口发麻,皴裂的手背冒出殷红的鲜血。晨起,上工的哨音惊飞林中的宿鸟;放工,一根火把,抑或一束微弱的手电筒的光在峡谷间游走。
“坎”让天宝村由原来的丑小鸭变成了时下的白天鹅。是什么力量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天宝今天的沃野千亩?在正在修建的“三苦”精神纪念馆,我找到了答案。一群石雕男女千姿百态,或怀抱婴儿提篮捡石,或叉腰迈脚抬石,或弯腰跪腿砌石,让人读出了力量。正是有了这一大帮子白河人用战天斗地的精神,用血、泪、甚至生命改造了自己的家园,才否定了生态专家“白河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一断言。
问同行人:啥叫三苦?答曰: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这一道道、一梯梯的石坎都是白河干群“苦”出来的。“坎”前“坎”后千般景,“坎”里“坎”外两重天,让人无不拍案叫绝。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坎”横亘在人生之路。绕道,太费事,只有“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翻越各种“坎”的过程。于是就常听人说“某某人的‘坎’太多了”“过了这个‘坎’就好了”。说的是人生中的七灾八难,病死离愁。人一生遭遇坎坷固然不幸,倘若摊上了形形色色的“坎”,也应坦然面对,挺直腰杆,用白河人民的“三苦”精神,来筑牢这些“坎”子,变劣“坎”为良“坎”,收获人生的十里桃花。
人不能务虚。正如天宝的“坎”,都是经人工一石一土细心垒起来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合适的恰到好处的位置,千千万万的石头挨挨挤挤固若金汤,不会因为一块石头的放置不当而“溃于蚁穴”。攻克人生之“坎”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许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痛苦的、艰难的,但一定是勇立潮头唱大风。当人生迟暮之年,回头看一看走过的人生之路,就好比是自己站在天宝村的山顶上,那一道道石坎就成了自己美丽的人生风景线。
天宝的坎,人生最美的遇见,铺在山上,垒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