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作家眼中的电影《芳华》(作者/王晓云)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1-10 01:01字体大小:【
    观看了电影《芳华》,这是我第三次看严歌苓编剧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归来》和《芳华》,比较起来,我个人的看法,《芳华》的导演技法最好,而《金陵十三钗》和《归来》文本意义上的思想性要高于《芳华》。
    严歌苓是个我很喜欢的女作家,我曾经预言她会成为一个被历史记住的经典的作家。因为她虽然故事写得妩媚,但是在她的笔下,充满了历史感,充满了大事件,她找到了这个结合点,而不只是女性抒情。由于严歌苓很会写故事,又敢打政治的擦边球,既有国内深重的政治烙印,又有海外生活经历,因而,才华越来越被绽放出来,华语写作,需要这样的作家。
    想当年,如果她混在国内的某些作家圈,一定会被某些人打压。至今为止,她也不太被主流文学圈认可。主流文学圈不太会写故事,体制内难以站在大视野下写故事,这些也是写作的硬伤。莫言、贾平凹都试图在写作上突破体制,陈忠实先生找到了一个大的着力点……
    电影《芳华》开头的一段,稍微有点拖沓,由于涉及的人物众多,剧情太分散,俊男靓女一个个看起来差不多,简直不知道谁是主角,观众看起来思想有点难以集中。直到刘峰对林丁丁表白的那一段戏出现,才顿时让剧情凝聚和深刻起来。接下来,是动人的战争大戏,严歌苓很聪明,没有正面写战争,而涉及的一些画面都非常惨烈,有大片的感觉。那一时间,让我觉得严歌苓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进而让我想到,一个女性作家,能够在文本上出现这样动人的具有史诗型壮阔场景,真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她摈弃了那些多愁善感,幽怨柔弱,单线条的情感戏,是她的经历使然,让她如此丰富?还是她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一时间,我也想到自己的写作,我也渴望这样的大题材,内心已然热爱和明了这份韬略,可是,我所生活的时代是多么风平浪静,我自己的经历却仍然又是一些狭隘,我们离政治太疏离,离大时代太遥远,如何找到这种讨巧,找到这种有背景的叙事。我跟一位朋友说:我觉得自己的小说作品,可能那个长篇更有历史和时代感,剩下中篇《绿野之城》还有些意思,其他都是练笔。对方说:你有这个认识,说明你的思想又上了层楼。我又想起那些作品,写作的时候也是反复构思,虽然后来总结下来觉得“它们”不够“美”,可是也需要那样的金字塔啊,才能造成作品的丰富性。
    话题还是回到《芳华》,在我看来,《战狼》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太虚假和空泛的炫技了,那样拍摄的高技巧,如何都战不死的不符合常理的“战神”,都是给小孩子看的“神话”,至于故事基本还是老套的警匪片,不知怎么票房就刷成那样,只能说中国的观众太好骗了,很多人从来不思考,只是看看刺激的虚假画面混混时间,可以说《战狼》离人性的艺术比较远,不过是科技合成的一种展示……
    不过《芳华》影片在战争结束后,叙事重新展现了生活的细节与惆怅,情节都是小忧伤,时光淡淡地过去,难以凝结出一个更有思想性的内涵。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壮烈,总要面对平凡,人物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就像缺少《安娜·卡列尼娜》里关于女性专一的爱和男性对新鲜的性的追逐以及对旧爱的不断厌倦的永恒的矛盾;就像《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到爱的感化后精神进行了升华遵从了爱的主题;就像《复活》里聂赫留朵夫想从对待女性的意识上赎罪玛丝洛娃,结果玛丝洛娃已经成为一位追随革命者,有理想的人的精神层次的变化;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轩始终坚持着对于宗族正统的认知;就像《飘》里,无论世情如何变化,斯嘉丽永远遵从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并生机勃勃地去追寻它们,而从不放弃一样:我们想知道,那么《芳华》要告诉我们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芳华》的结尾只剩下一堆支离破碎的自然生活的呈现,我们缺乏观看到更有价值的哲学启迪……当然,这个严歌苓可能还没有构思好,我是更难以想到,《芳华》的开头就像一盘高妙的开局奇诡的棋局,摆在那里,请文艺家门来下一下,到底要怎样结尾?也许,回到何小萍本身,从她的经历和思想内涵来丰富与开掘,与刘峰共同的遭遇来揭示两个在森严集体环境里被放逐的人终于打开心扉共同取暖的故事?这样也许就更加深刻了,但也许不太好看,不是那样文工团俊男靓女的青春偶像怀念剧,而成为人性剧了。这个,在部队里可能更加更加的需要,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芳华》依然不能避免它带有深重的阶层性,何小萍开始去部队,为什么被歧视,就因为她没有一个好家庭,而郝淑雯为什么在宿舍里一直当主角,并几乎有小芭这样的打手帮忙,就因为她父亲是军区领导。刘峰一心做好事,也是出于仰慕部队“学雷锋”的精神渗透,这说明他本来的思辨的精神在沉睡,当他苏醒过来,遵从自己的内心放弃政治前途斗胆向林丁丁表白时,这位出身上海的姑娘压根没看上他,心里没有他又被人窥见拥抱,反应才会那么激烈,更多是作姿态与推卸责任。说到底他们不是一类人。而郝淑雯最后看上了陈灿,也因为陈灿的父亲是军区副司令,而且她一表白就成了,萧穗子就算送了条金链子,陈灿也完全没当回事。郝淑雯说:我们也门当户对。这话很实在,因而萧穗子也许是出于自卑也许是出于自省,她没有再去争取,而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悄悄含泪撕掉了自己的第一封情书。
    最终的结局再次证明,郝淑雯和陈灿过上了优越的生活,官二代陈灿成为房地产商开始奔波与拿地,追求小资的姑娘林丁丁顺利嫁入国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普通家庭出身的萧穗子自食其力,成为白领。而草根出身的刘峰和何小萍依然是蓬头垢面,就算是光荣入伍,就算是当上了英模,看上去他们足够努力,业绩也已经超过了郝淑雯、萧穗子、陈灿与林丁丁她们,但是他们却不得不被打回原形,过着辛苦而平淡的底层生活……可以说,相当的现实而自然了。
    从看导演的角度说,《金陵十三钗》《归来》《芳华》相比,我是最喜欢《芳华》了,画面很美而又不动声色,较少炫技,化妆舞美也都贴近原型的真实。我认识一些部队的女兵,也有文工团的,都和剧中一样,绝大多数都是:身材匀称较为优美、气质好、脸没有特别漂亮的,剧中呈现如此忠实,真让人佩服冯小刚的匠心,没有选太漂亮的,是他的匠心和感觉的综合体现之一。而《金陵十三钗》导演技法真是太造作了,开场13位妓女穿着纷披的旗袍与裘皮,那场面根本不是去逃难,而是去表演,且身体扭来扭去,极尽招摇与浅层次的人物刻画,剧情中并不断有搞笑的“无厘头”之类的小动作,这个有几年在港台相当流行的小动作败坏过许多观众的胃口,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张艺谋在这个小细节上被他的时代裹挟。另外,严歌苓小说中动人的玉墨与中国军人的一段萌芽足见人生光亮的情感戏被替换成玉墨和一个所谓的外国神父莫名其妙产生的调情,更让人吐槽的是,一个收尸的外国人伪装成神父,既不被人家的教义所允许,也违背了作品对于所谓真善美的终极探寻。《归来》是个非常好的深刻的题材,但我不知道《归来》这个也可以做商业片的电影为什么被拍的如此沉闷和压抑,以至于会让观众缺乏去看的兴趣,其实,美好和惨烈需要在一部电影间可以同时呈现,一对老夫妻的爱情为什么就不能出现他们年轻时的动人,既没有动人,以后毁灭的时候也难以让观众痛惜啊,还有,女儿揭发了父亲,那么为什么不强调一下女儿曾经对父亲的温暖至深本能的爱,以衬托这个小姑娘被政治裹挟的带给人们巨大的伤痛。美被毁灭才撕碎人心,如果不美,撕碎怎么会有那么震撼呢!而电影,需要震撼。
    总之,我需要为《芳华》,为严歌苓,为冯小刚点赞,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关照历史与反思人性的现实题材,尽管我们也需要妩媚与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