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借诗言志 寄词抒情(作者王芳闻/)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1-11 00:49字体大小:【
      因为在宣传部和作协工作过,我接触过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或满腹经纶,著作等身,或才思敏捷,作品丰厚。然而我最钦佩的是那些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既能作诗,又能写字画画,且水平都非常高,让人刮目相看。陕西作家大多都能书会画,这已不为稀奇。然而书法家兼作家的却并不多,像于右任那样既能写字又能作诗的大家,更是凤毛菱角,少之又少。
      陈俊哲便是这样的佼佼者。作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研班成员的他,还是一位哲学学士,令人十分钦佩。他的诗集《金州吟》(五书堂出品)精致典雅,卓尔不凡,令人爱不释手。
这是一部充满个性色彩的优秀诗集。个性色彩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就是说,在陈俊哲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读到他的娓娓心语。他的诗集包容了他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他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思想境界以及艺术见解,都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事实证明,一个诗人也只有通过自身去着力表现生命与生存、人类与时代,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今天的真正诗歌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词的抽象性是仅次于书法、音乐的,没有良好的实践修养是不可能有真知灼见的。经验告诉我们,诗是经灵感激发从毫无准备到脱口而出的语言艺术,是从诗意产生到记录的过程所必然指向的结果。
      在陈俊哲的诗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内心真情的流露,也体味着现实的力量,不仅触摸到灵魂的温度,也谛听着诗人对自然的吟唱和畅想,同时还能感受到他那琴心三叠般的执着和浪漫。如《入凤凰山》描绘的是一幅桃源的景象,《螺峰塔》抒发的是一腔豪迈的壮志,《夕照平河梁松下即景》呈现的是一段惬意的时光,《登天柱山》写的是一种超然的心态,读来无不令人感发幽思,怦然心动。
      清代戏曲评论家李渔曾说过:“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读陈俊哲的诗,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新奇,很生动,很有情味的,但每个新奇的背后能引起读者的共情也是很强烈的。这也说明了陈俊哲先生的琢句炼字是妥而确。优美的意境,深远的构思,新奇的想象,缠绵的思绪是陈俊哲诗歌的特色。这些正是捕捉我心灵的那根救命的稻草,值得大力推崇。
      一般都认为诗是形象语言的艺术,但如何把形象语言变成艺术?是抽象。形象语言必须经过人脑的抽象才能上升为艺术,诗歌就是最重视这个“抽象”的艺术。因而可以说,诗是运用形象语言以抽象化的方式结构起来的韵文艺术。另一方面,诗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也要反映生活,也要生活气息越浓越好。舞文弄字虽属于头脑中的躁动,但绝非是在脑子里一味地编织想象,而是放眼于真实的生活,并将实际的生活感悟及时地迁移到一时一地、一情一感被激发出的那一刻,直至获得一发不可收的文字能力。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一段段生活场景描述下来,就成了小说、散文、剧本一类的东西,诗却不是这样。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提炼性(从语言外部看是提炼性,从内部看则属人脑抽象行为),所以诗不是靠耐心和语言罗列(平铺直叙)就可完成的。诗不仅要求作者有使用文字的口头或笔头能力,更要有观察和捕捉生活的敏感,用提炼的语言来及时诠释这种敏感,诗便喷涌而出了。诗既要提炼又要避免提炼过度。不提炼诗则不成诗,提炼过度则晦涩难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陈俊哲的诗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很少无病呻吟之句。如《雁山瀑布》:“泉流汩汩涌峰巅,一泻千岩莫可牵。日夜兼程东逝去,不留高处傲山川。”《千层河》:“磐填深壑木遮天,白水滔滔跃在渊。转石冲崖行曲径,千山万水总奔前。”等,有感而发,意境优雅浪漫,用词质朴,生动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另外他还有一些写亲友的诗篇,用词真挚,感情丰沛,让人感动。从陈俊哲《金州吟》诗集的作品中,我看得出他的生活也是五味杂陈,但是创作所带来的愉悦往往将这一切冲击到九宵云外,这恰恰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坚贞。这是古今中外真正的诗人们对于创作所持以的一种严肃态度,也是一切“笙箫的吹奏者”们必然的吟唱风度。虽然某些作品中尚存着些许焦急与浮躁,这也是前行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已,无论从他的年龄、阅历以及创作实践,还是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都已经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他从整体诗集中所体现出对人生的认真思考,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向上的力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礼赞,足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个深受二三十年代现代诗和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的诗人的生态和心态。《金州吟》一书是他坚忍不拔、努力奋发的精神气概的体现,也是他创作才华和生命力量的一种展现,以及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的确立。是他对坎坷人生的坚强信念,对将来的美好与和平真诚不渝的追求。他是一个吹奏者,笙箫给了他全部希望和不屈与抗争。为此,艰苦跋涉在人生与诗歌之路就是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也是他必然的终极目标。
中国诗歌要想重新走入辉煌,就必须依赖广大的诗歌创作队伍,涌现出越来越多像陈俊哲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随着陈俊哲的视野不断开阔、阅历的不断丰富,思考会更加深刻,激情会更加浓烈,所创作的诗歌也会更准确、更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地表现出自我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在此,我向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