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秦岭山间的那抹色彩 —读王晓云纪实作品《秦岭碧玉》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7-30 08:51字体大小:【
     写作是个体的工作,它需要作家的才华、自律以及持续不懈地努力!我认为,作家王晓云具备这样的特质。
     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对于已经写下的任何作品,都充满了深沉的感情。《绿野之城》是王晓云出版的第八本书籍,该小说剧作集为数年来她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作品的精选合集。不难看出,合集收录的作品以及作品之间的顺序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王晓云最初是写散文的,后却以小说享誉文坛。近几年,她的小说、剧作达到了相当的文学高度,有多部作品获得了省市大奖。
     王晓云是一个情感丰富、热情澎湃的作家,她很善于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让语言在合适的语感和语境中自然生长,无论是她对散文神韵醇厚地描写;对小说颖利、遂远地叙写;对报告文学真实饱满地热情投入,都像其为人,朴实、真诚、不艰涩、不浮躁,因此,写作于她,是真正意义上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一直以来,王晓云对于文化的挚爱和潜入的书写,既坚守、建构起高度本土化艺术自觉,又满怀大文化的视野。当然,她的写作收获,与她的生活状态和写作路径是分不开的,从故乡出发,在生活现场行走,《别人住过的房子》《海》等在上海时期的作品,是她在深情怀念故乡的同时,立于文化的制高点,体味上海文化的博大、变化与幽微。而回归故乡,寻找生命之地,陕南大地上的历史风物和人情俗世,又在许多的篇章中穿行,如《绿野之城》《汉水渡》等小说,这些都带着本土文化质感清晰的印迹。在这里我想谈谈她的纪实小说作品《秦岭碧玉》。《秦岭碧玉》以革命历史与毛楚雄的传奇为切入点,这无疑是一竿子插到底的采访和写作,王晓云将一些历史碎片,细致梳理成环环相扣的历史脉络,在浩大的历史场域中重构并再现陕南宁陕这片充满风情的土地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与细节源流。在收集和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她运用丰富的想象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让“和谈”之路充满惊险曲折与惊心动魄,其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穿越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陕的崇山峻岭之间,去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那些历史上平凡而杰出的人物。平凡和伟大相互辉映,柔情和豪情此起彼伏,在那个风雨如晦、黑暗的旧时代,在革命先烈的勇敢赤诚之心以及一幅幅鲜血染红的战斗画卷前,作家王晓云向我们深刻展现了生命的温度和信仰的力量!
     和平如蓝天与空气一样,既是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东西,又是弥足珍贵的。令人用一种虔诚的姿态孜孜以求。这个故事发生在陕南秦岭山间一个叫宁陕的地方。1946年,国民党在进行军事围攻我中原突围部队的同时,又玩弄“和谈”花招,邀中原军区派代表赴西安谈判。王震根据李先念的指示,派遣三五九旅干部旅旅长张文津跟旅政治部干部吴祖贻去西安谈判,毛楚雄则以警卫员的身份跟随前往。然而在行进的路程中,他们暴露了身份,遭到国民党驻宁陕县东江口镇部队的关押。8月10日晚,岑运应按胡宗南电令,命四连连长李清润负责执行命令。李清润带人在宁陕县东江口镇城隍庙旬河旁的河滩里挖了几个坑,当夜秘密将毛楚雄等三个和谈代表和一位刚参军的农民向导推入沙坑中活埋。作品主要展示的是残酷、压抑、沉重的政治斗争。而作家将笔下的秦岭山间却展示出另一个清新、多彩、空灵,赋予生命的空间。例如:楚雄伸出手,忍不住在林地边的小溪里抓了一把,他感觉有些滑腻的小鱼从手指缝掠过,他欣喜地跟首长张文津和吴祖贻说,看,小鱼!两个身着军服的首长不禁都笑了,他们咧开嘴,看着这个孩子,这个慢慢就要长成的大小伙,他们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他们说:是啊,这么美的景致,要是解放后……时代风云变化莫测,作家大有深意的场景描写,是想昭示光明和未来,人们内心所向往的那样一个民族的家园,多么美好,多么自由!同时,在这样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一方面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写实的原则,对历史信息和相互交织构成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悲剧性结局进行了还原,也没有忽略对细节的描写,即以朴素的笔触,把点点滴滴、枝枝节节的生活表现出来,这不仅调整了文中的节奏和气氛,也使作品的艺术境界一下子开阔起来,让一段急促、压抑的节奏和氛围也变得格外舒缓、灵动。这种富有艺术型的描写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整体架构和情节设置上,更照亮了故事里无数精细齿轮般严丝合缝配合运转的细节。
     另一方面,作者赋予了文学的想象和心理探究,且给予作品以波涛回旋的故事进展和场景画面,不单单将敌我之间的博弈,情感的波折,人生的选择呈现出来,更深度地反映对生命和人性的一种心理解读。可以说,作者的叙述张弛有度,丝丝入扣,从人物到情节,从语言到心理,都具有超强的张力和意境,显示了极强的文学性。
     那么《秦岭碧玉》,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毛楚雄身上,他最想向我们表达的是亲情。亲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可以感受但也最难以独特的形式表达的。实际上,毛楚雄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困顿、顽强生存、缺憾惆怅、坚定信念等在尘世间的烟火味、生命的韵味和灵魂的体悟等都是作家王晓云满怀深情想要抒写的。她写道:“现在,他就孤身在这个部队当中了,母亲在什么地方,他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他也仅仅知道他所埋葬的坟茔一个大概的方位所在,他几乎没有见过父亲,他也从来没有见过大伯,那些被那种神秘的信息传递的,他只能微妙地领会。有时候,生活在部队中,他只觉得孤独,有时候,生活在部队中,他仔细地想想,也能感到一种温暖的关怀,但是,他这种所谓的温暖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他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去向人说。”再比如:“毛楚雄路过丹江,那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他第一看到江水中飘起了那么多战友的遗体,遗体载浮载沉,染红了半边江水,他放声大哭,抱着王震首长的肩膀,说,不,我要打仗,我要下连队打仗!”字里行间作家表露了毛楚雄对于亲情的一种向往和思念,还有战友之间相扶相持的温暖和光亮。我想,这就是作家想通过对亲情、人性深度的发掘,让英雄、初心、信仰等抽象的概念深入人心,发现、感动、震撼,成为人们一致的感受。在《秦岭碧玉》中,王晓云对这几位革命先辈进行的梳理和解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陕南近代文学编年史研究的价值,更对陕南革命文化的延续、传承、发展注定会提供一些文艺性的深入人心的思考与宣传。
     与以往一样,《秦岭碧玉》让我们读到了王晓云才情灵动的语言风格,尤其她用敬和爱,让华丽的语言有了血色,让舞动的语言有了质量,同时也携着历史的风尘和岁月的光泽,让我们读出了英雄气、儿女情,父母爱,山河恸,更读出了家国事、民族心。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也许,《秦岭碧玉》就是想通过对毛楚雄那一份沉挚的革命历史的一种缅怀和敬意,让人戚然心痛的同时也更能触摸到人物内心的那种坚定与决绝。
     其实,毛楚雄他不仅是作为领袖人物的后代,所代表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初心。作家所呈现的不仅是尘封的记忆,更是还原了那一颗颗令人感同身受的初心,让我最感动的是字里行间澎湃的热血,刻骨的柔情,直达灵感深处用宝贵生命去捍卫的信仰!汗为谁流?血为谁洒?命为谁献?
     丰富磅礴的人和事,作家赋予他们虔诚与热爱,神奇与思想。《秦岭碧玉》可以说是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对这片土地的回馈,就如她自己所言:“我的创作该有怎样的母题呢。我想,还是应该从汉江寻找源头。”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企盼。这是刚刚在法国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作家刘震云的一句经典名言。其实,安康文学作品体量大,人员多,文学现场活跃、热闹,需要的不是浅尝辄止的作品,而是具有厚度和深度的文学巨著,还有民族的立场、世界的视野与人类未来的眼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文艺问题时提出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所幸这几年,安康的文化繁荣昌盛,这得益于安康的宣传、文化、媒体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康定会有重要的作品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成为未来安康文坛史上或长或短的一个段落。因此,我们也希望王晓云在文学的路上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