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池河古镇

作者:袁朝庆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20-10-09 09:15字体大小:【

人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但我的记忆残片似乎比别的孩子早一些。两岁左右时夏天的一个夜晚,外面瓢泼大雨忽雷闪电,我发高烧至呼吸困难,我婆迷信湖南巫术,杀了一只鸡,把鸡刨开去掉内脏贴在我胸口,但没起到啥作用。可能欠鸡一条命,五六岁时打猪草放牛,总会捉些小虾草虫回去喂鸡。

我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父亲作为当权派被打倒,家里被抄得家徒四壁,我母亲每天陪着父亲到处挨批斗,我姑从二十多里外的南山顶背了二十多斤米送来,每天取一点米熬化给我当奶喝。我的出生给处在厄运中的父母多少带来一丝心灵慰藉,虽然家里孩子多,但父母觉得亏欠我太多,所以对我心特别重。外面雨下得越发大了,我父亲披上蓑衣抱着我冲进了风雨中,我大哥当时十五六岁,赶快找了把红油纸伞给我父亲撑着,据说那时红油纸伞用猪血处理过能辟邪,所以除了挡挡头部的雨水,更主要是辟邪。

农村孩子命贱,半夜三更赶到区卫生院,值班医生看了看听了听,开了点针剂在屁股上打了一针,半夜到镇上亲戚家将息了两个时辰,第二天早上我已完全康复,在亲戚家吃完早饭,父亲把我背在背上往回赶已是雨过天晴,半路上稻田里的几个人和我父亲打招呼,聊了会儿就回家了。这些过程是我长大后家里人告诉我的,但是在亲戚家吃饭的情形,我父亲背着我在稻田边和人说话的情形,以及回家我姐逗我,问我在亲戚家吃的啥饭,成了我最早的记忆片段。据说人在小的时候发一次烧会长一大截,也许是发烧的缘故,记忆被激活了。所以,我的人生之旅是从池河镇开始的。

两岁到三岁之间,我的记忆又成了空白。人小的时候离不开母亲,三岁多一点的时候,我父母到镇上去赶集,我跟在母亲后面,我父亲不让我跟,在路边找了根树枝,劈头盖脑的打了我一顿,我性格倔强,再打都不退缩,父亲无奈,母亲背着沉重的东西拉着我到了十几里外的街上,卖完东西我母亲给我买了一点煮熟的毛栗,可能是第一次挨打,所以记忆十分清晰,总之,儿时最早的记忆总是与那个镇有关系。

对于山里的孩子,门前的小河沟,和院子周围的几面山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儿时伙伴一样,五岁开始给家里放牛、砍柴、打猪草,春天在小河边做柳笛掰酸筒杆(学名虎杖),夏天摸鱼抓螃蟹,秋天进山摘野果子在红薯地捉蛐蛐,冬天点火烧茅草坡,山外面有啥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真正和池河镇紧密联系是上初中,因为中学就在离镇子一公里处,中学所处的地点叫老街,中学在老街背后的山梁上。老街是没有街的,只是在山梁和和宽阔的河滩地交界处,有一长溜民居,看起来像街道,在通公路前那里是个渡口。但既然叫老街古代应该是镇子所在地,古代是水路交通,往往几条河交汇四通八达处,人流量大,容易形成集镇,从这个意义上讲,老街比现在的集镇更适合作为集镇,大概因为水患频繁迁走的。

从古代的书院到现在的学校,选址一般都会离闹市有一段距离,这样既生活方便又闹中取静,让莘莘学子能潜心读书。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周易》,人们的生活深受《易经》影响,按照阴阳五行,学校连同文庙一般都在城镇的东南方,据说容易出人才。由此可见,我中华民族自古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虽说用心良苦,但城镇离学校毕竟只有一公里,清苦的读书间隙,还是免不了经常去镇上溜达,况且,我们的父辈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文盲,他们与外界书信往来写信寄信还得靠我们。

那时的池河镇有“小上海”之称,每当逢场(逢集),东边远到汉阴草沟一带,北边到迎风区,南到后柳,西到石磨乡,四面八方的村民穿上见人的衣服,纷纷往池河聚集,整个镇子挤得严严实实。池河古代叫直水,所以池河镇古代就称直城,是早期子午道南端的终点,它的历史远比石泉县早的多。现在,镇子的周边农民在挖地时,秦汉时期的绳纹砖和瓦当残片仍随处可见。

大概是历史悠久,池河那儿的民风民俗具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基,说是礼仪之邦一点都不过分。礼让的习惯根深蒂固,赶集时人再多也不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偶尔发生碰撞,一方会主动道歉,被撞的一方会来两句幽默话消除尴尬,绝不会为这种小事红脸,所以秩序井然有序。偶有不知底细的小偷想乘人多找点零花钱,那他就倒八辈子霉了,只要一出手,总会有一双眼睛盯着,用手指着高声一喊,全镇的人都围追堵截,钱没捞着挨一顿打,最后被送派出所。

因为离家远,上初中时就寄宿在学校,逢集时我和同学也会到街上去,看有没家人或村里人捎个话。那时人们普遍很穷但都很大方,如果是同村的,卖的是桃子李子花生板栗,都会抓一大把给硬塞进你衣服兜里。镇东头有个铁业社,每当赶集生意特别兴隆,打铁的三人一组,一个人用长长的钳子夹着块烧红的铁,放在大铁墩上,另外两个人抡起大铁锤,乒乒乓乓打得火星四溅,很有节律,墙上挂满了打好的各种农具铁器。我们去主要是想看有没有用断的钢锯条和半截铁丝,乘人不注意拿回去做玩具枪,其实铁业社的师傅每次都看见了,看我们是孩子,故意装作没看见。邮电所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一个是要在那买邮票帮村里人寄信,再一个小时候对发电报感到特别神奇,我们寄完信经常赖在那刊发电报,发电报的师傅人特别和善,从不烦我们。上高一时他女儿成了我同学,并且坐在我后面,在此之前我一直见不得女同学,也不和女同学说话,自从她坐在我后面,我突然发生了变化,喜欢和她说话,下课了只要她没出去我也不出去,她长得非常美,漂亮这个词本来很空洞,认识她才觉得这个词的丰富。我们前后坐了两年,因学习紧张交流不多,但通过观察发现,她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子。我发育开窍都很迟,若干年后经过单位年轻同事耐心教导才慢慢开悟,那时她已绿叶成荫子满枝了,但她那时的美定格成了永远。

高中毕业后走出了大山,猛然间大都市的繁华和新鲜洗掉了身上的泥土气,和我一起成长的小镇看起来那么落后,以至于很多年都没再去过镇子。2001年前后,我同学张厚林在那当镇长,当时他们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小镇,受邀在镇上住了两天,小镇如同很多年没有上门的亲戚,显得非常陌生。

两年前的春天,因”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池河出土的鎏金铜蚕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见证,为世界所关注。收到石泉县官方邀请,我随同我的班长张思成先生去探访鎏金铜蚕出土旧址,看到被历史湮埋的遗迹和静静流淌的池河水,我眼前仿佛浮现两千多年前,人们在悬崖绝壁凿石为孔,插木为梁,铺板为道,修建子午道的悲壮,两千年前池河江坢劝桑养蚕的勃勃生机,也看到了南北朝时池河人李迁哲,沿子午道南下奇袭直城平叛的气势。我的思绪正在狂奔,思成先生激动地说,这里人杰地灵,有它独特的性格,是个能干大事的地方。我顿时对家乡有了一种自豪感。

池河川道和月河川道本来是一体的,远古时期由于大地震造成秦岭坍塌,草沟那儿隆起,滔滔东流的汉江被阻,加之南下的直水奔涌而出向西倒流30里,汉江只得从凤凰山背后绕一圈,最终到月河口才找回自己的路。池河其实是个小盆地,南边是拔地而起的凤凰山,西边是突兀而起的马岭关,东边是高高隆起的草沟梁,北边是巍峨的秦岭南麓余脉,这里土地肥沃,几千年来商贾云集。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池河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家乡是最好的,一般不太愿意出门闯荡,却开放包容,不但不排外,还会对外来客人高看一眼。前年正月我和爱人到安康城东郊游,看见路边一个早已停业的修车店前面有个院坝,就想将车停哪儿步行一会儿,车还没停稳就从后面巷子出来个人,用极其恶劣的语言吵,就差骂我们了。第二天,我们驾车回池河去看九十多岁的老姑,老姑的家离公路有段距离,车没地方停,我让妻子把车停在不远处一家农户的院中,妻子说不敢,我叫了几声也没人,实在没法只得停在那。在老姑家呆了半天,走的时候赶快去给那家打招呼,主人不但没怪罪,还非要留我们在他家吃饭。回来后,我妻子见人就说池河人好。

其实,池河人也有他性格里的弱点,那就是说话做事认死理,缺乏变通。在安康生活了几十年,免不了求人办事,即使不给你办也会给你说一大堆好听的,还会给你出主意,让你高高兴兴走,在池河找人办事,你只能听到几个字,要么“行嘛,我试一下看”,那基本会给你办得好好的,要是办不了也几个字,“你莫找我,这个事弄球不成”。你要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会被人瞧不起。认死理还体现在有血性,你官再大再有势力,只要不占理,一个弱得掉渣的人也会和你死扛到底。所以那里会有很多穷人,但不会有赖账的人。也因为这,在那里搞农业园的都是真搞靠市场吃饭,没有靠套取国家补贴发财的,在调查中我发现老板大多是本乡本土人。

人到中年万事休,当你不得不慢下匆忙的脚步,去寻找内心的宁静,暮然发现,面对纷繁的社会,你什么也抓不住,只有你童年的过往始终陪伴着你。老之将至,对家乡的情感反而浓烈起来,去年夏天池河金蚕小镇正式出炉,我受邀参加了整个活动。看到三纵三横的崭新城镇,万亩连片桑田,在凉风中波浪起伏,蚕桑博物馆展现的几千年历史,沿池河两岸一个个农业园正吸引着外出打工的村民,一百多种农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回想起两年前探访金蚕出土旧址时,我们坐在农户的家里,在县上和镇领导探讨依托特色小镇实施池河乡村振兴,如今在务实的池河人手里逐渐变为了现实,我儿时眼里的小上海虽已消失,但儿时的记忆和眼前的镜像似乎在慢慢重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她仍是你歇息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