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 文脉 人脉(作者/洪妍)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2-23 08:11字体大小:【大中小】
古时候,我们的贤辈们通过把脉,感觉脉象的走势来判断人的健康状况或确诊病情。那么,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是否兴旺,判断的方式和标准又是什么?两千年前的孟子给出的答案只有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标准穿越两千多年毫不动摇,足见其智慧的伟大。
来到汉阴,我的感觉尤其如此。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当前的汉阴,地脉、文脉和人脉都是令人艳羡的。
先说地脉吧。汉阴是典型的“三山加两川”地貌。北枕秦岭,南依巴山,中间一座巍峨的凤凰山,隔出汉江和月河两道平川。可谓占尽天时和地利,把整个秦巴汉水的精华一股脑儿收纳到这里。就这还不满足,在城北竟兀自冒出一座龙岗来,似乎冥冥中要与南边的凤凰山构成一派龙凤呈祥的景象,才善罢甘休。别小看这龙岗,据载,清朝时,梅江人钱公祖执政汉阴时,一致认为汉阴地脉之要害便在这龙岗了。因其“地高于邑而又合‘回龙顾祖’”之说,他便鼎力号召群众在龙岗修建了“魁星楼”。按照他的说法,这是在培植地脉。兴许是精诚所至,魁星楼落成的翌年,汉阴果然有茹金等学士考中举人,后中进士,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从表象看,汉阴的地脉占尽先机,被称为安康的“白菜心”。然而,再好的脉象也经不住兵荒马乱的折腾。每遇朝廷动荡,这里便成为水深火热之地,田荒民散,城崩署颓。可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这座小城最终都挺了过来。就像龙岗半山腰上的那眼泉,生生不息,成为传说。都说那是菩萨保佑的结果,这泉便又称为菩萨泉了。
有一年,我到汉阴,特意爬到龙岗的菩萨泉边,想看看它的真容,其实,就和大多数的山泉一样,别无二致,可就是这毫不起眼的山泉,从上古流到今天。明天,它又将流到哪个世纪,没有人能预知。这也许就是冥冥中的脉象吧。只要它还在跳动,就说明生命还依然存在。
当然,有了地脉,并不能说文脉就这么轻易地被牵引出来。用钱公祖大人的话来说:“地脉吾能培之,学问中之钻研,吾究不能代之也。”一句话关总,师傅引进门,学问靠自身。不管是魁星楼,还是至今依然挺立在汉阴大地上的文庙、文峰塔,都是一代代有识之士传播下来的脉象和坐标,值得汉阴人永远铭记。
今年九月,在当地文朋好友们的陪同下,我又一次来到汉阴,参观了恢弘大气的汉阴中学新校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汉阴县文化中心大楼。紧接着,登上龙岗,这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百步天梯和盘山公路直达山顶,在龙岗的最高处,一座气势宏伟的“龙岗阁”拔地而起,我猜想,这儿也许就是魁星楼的旧址吧,虽然它们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回龙顾祖”的念想应该是一贯的。站在这里,俯视前方,汉阴县城一览无余,一派人间烟火的胜景。天梯下面的小广场就是“抱翁丈人”的大理石雕像,栩栩如生,曾经的“灌台”和“丈人亭”应该就在这里。曾几何时,孔子的高徒子贡南游这里,在“丈人亭”里与“抱翁丈人”膝足长谈。他们的秘密只有龙岗知道,他们的谈话只有菩萨泉听到。
在龙岗阁右下面的半山腰,还辟有一块纪念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小广场。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九块生动的浮雕,再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使每一个站在这里的人,心生敬畏。
参观完这一个个地标性文化建筑,我们一行人感慨万端。是啊,有了地脉,文脉就有扎根的地方,但说到底,一切都源自一个人脉!没有人脉,又如何聚得拢文脉、建得起地脉呢?从汉阴这一帮文化人自豪的神情中,我不仅看到了汉阴地脉跳动的影子,也听到了文脉汩汩流动的声音,更读到了写在文人们脸上不可多得的尊严!
据志书记载,汉阴的文脉积淀厚实,大约是置县较早的缘故。但总体看,缺乏出类拔萃者。究其原因,多因士子缺乏奋斗精神、创造精神,说到底,是甘于“抱翁”所致。这种看法是否客观公允,值得商榷。至少,在当下,尽管许多人一时做不到归隐红尘,但心慕“忘机欲学丈人隐”的人仍有很多。从古至今,绝大多数想当隐士的人都非同一般。“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工作之余,将自己放逐大自然,过一种与世无争、优游林下的生活何尝不可。“从来高士畏芳名,寂处深山任自行。随地栽花藏素志,倚栏咏月隐幽情。推窗但见烟云渺,就榻犹闻鸟雀声。虽是丈人成古士,至今遗迹见生平。”这是清康熙年间辽东人赵世震任汉阴知县时留下的诗作,我想只有他最懂得抱翁丈人的心。
其实,汉阴的文人志士也并非都是守残抱缺之人。学贯中西、名震海内外的“沈氏三贤”便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是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更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像三座山峰永远矗立在汉阴近代文化的史册上,成为后世子孙的楷模。他们无形中将汉阴的文脉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岁月在变,这条汩汩流淌的文脉没有改变。它像一条时隐时现的河流,躲在时光的背后。放眼汉阴当下的文坛,以陈绪伟主席为首的一个文化方阵正在大步向前,他们咄咄逼人的才气、谦虚恭谨的治学态度、空前团结的氛围让文友们为之由衷的高兴。
都说文人相轻。都说政界讨厌文化人,主要是讨厌他们不善于“循规蹈矩”。可这些年来,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还是亲身感受到的,汉阴的人脉都是让人折服的。从“三沈纪念馆”的筹建到城市文化广场、龙岗园林的完美设计,从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到“书法之乡”的申报以及各种文化采风活动的安排,几乎每一次都能看到党委、政府支持参与的影子。作为县政协主席的陈绪伟先生和文联主席兼宣传部副部长的王涛先生,他们都是一官半职的人,同时又是一个醉心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化人,他们在出色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着汉阴文化的历史使命。在他们的感召下,吴大秀、杨兴无、孙远友、张正生、张利宝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投身到汉阴文化的传播队伍中来。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次,看到他们不遗余力为汉阴鼓与呼,我都大为感动。正由于此,我们才会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也正由于此,启功、季羡林、霍松林、贾平凹、雷涛、雷珍民等大作家们、大书法家们才会倾心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或墨宝。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文化人来说,这不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