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措勤
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央直属机关和国有企业执行中央政策,开始对口援助西藏。国家电网公司援助措勤县,每届时间不等,有的一届三年,有的一年半,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掌握,每届人员为两人。为了便于管理和用好援藏资金,两人中,一人担任地委副秘书长、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书记。一人担任行署副秘书长、副县长,或常务副县长。
从2002年至2016年底,国家电网共计十四人援藏,他们是郭少金、段赟、何永胜、范龙飞、刘道新、贺鹏、王战、郭松山、曹庆蓉、李阳山、刘青杨、冯雄伟、康勇、刘军,其中冯雄伟意外死亡,曹庆蓉是唯一一位女性。
这十四个人,有的来自国家电网公司本部,有的来自各省市电力单位,援藏以前,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到过西藏,对西藏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书本歌舞传说。有人从海拔几十米的地方,一下子来到海拔4700米的措勤,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受到巨大冲击。
措勤是阿里地区海拔最高、经济最不发达的县,七月草绿,八月草黄,九月下雪,长冬无夏。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是阿里高原的写照。
在阿里以外的西藏任何地区,只要你说去阿里,人们就会用疑惑或敬佩的目光注视你。在狮泉河镇,你要说去措勤,也有人上下左右打量,审视你是否高原反应犯迷糊,说胡话。有人说,阿里是西藏的西藏,措勤又是阿里的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苍穹上的奇迹。
措勤,藏语意思为大湖,因距县城东十多公里的扎日南木措大咸水湖而得名。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高海拔县份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少的地区之一。境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比陕西宝鸡市面积都大,全县四乡一镇,总人口1.3万左右,县城常住人口两三千,县内至今没有高中,更谈不上高校。年最高气温25.0℃,最低气温-34.0℃,冻土层两米以上,措勤县城距省城拉萨一千公里左右,柏油路已经修通。距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八百公里左右,部分路段为柏油路,措勤属于羌塘地区的一部分。
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地,也叫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县城有一座实际出力不到40千瓦的光伏电站,限时供电,而且极不可靠,时有时无,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县城一片漆黑。县城基础设施匮乏,不但无煤、油、气等资源,而且缺乏小水电资源,却拥有极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没有基本的水、电、暖,没有自来水,饮用水靠人工挑来。没有暖气,取暖靠生炉子,烧牛羊粪和焦炭,在措勤,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者,个个练就了一套生炉子的本领。
措勤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底,年收入不到2300元的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6.5%,精准扶贫和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截止2016年底,援助措勤县的建设项目98项,资金合计2.45亿元。主要投资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五个领域。
十多年日月更迭,步履匆匆,援藏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早生华发,有的驾鹤西去,留下了现代文明理念,优秀工作方法,高尚人格魅力,带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经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在高寒缺氧的藏北羌塘,创造出众多人间奇迹,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措勤已经今非昔比。
从天堂到天堂
从2003年至今,我七次行走西藏,四次抵达阿里,阿里地区下辖七个县,先后到过六个县旅游采访,唯独没有去的县就是措勤。
措勤与死亡关系密切,传说纷繁而猛烈。段赟有一次打吊瓶,一觉醒来发现瓶中的药液快没了,惊出一身冷汗。如果睡过去冷空气进到体内,后果会怎样呢?六月的一天早晨,飞雪铺天盖地,积雪足有二十公分,范龙飞觉得不舒服,就离开办公室回宿舍休息,坐着坐着,就失去了知觉。清醒以后,发现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食堂的四川小伙子小任陪着他。小任告诉他,没有看见他到食堂吃午饭,就到房间找他,发现他一动不动,赶快找来医生救他。后来他给小任买了一条烟,如果小任不去叫他吃饭,很可能他就不在了,如果死去,年迈的父母就垮了。
县上领导总是向外来者介绍,说范县长从天堂来到咱们这里,吃了不少苦,工作很努力。一次两次范龙飞不觉得自己不容易,当再一次被这样介绍的时候,鼻子一酸,眼眶湿润。稍许,他笑着说,杭州是人间天堂,藏北高原离天最近,也是天堂,我从一个天堂来到另一个天堂,我是有福之人。
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县城来了几个汉族人,开饭馆也卖水,一挑子水一元钱。这几年,卖水人把拖拉机改装成为拉水车,用电也宽裕,智能化操作,抽水放水快捷方便,还送水上门,留有送水电话,随叫随到。一楼住户,一挑子水三元,二楼住户,一挑子水四元,很少有高过两层的住房,水源大部分还是井水。
2009年前后,刘道新们从十一公里以外的雅凯山引水进县城,但世上有什么东西能够抵御得住零下30多度的气温呢,水管爆裂,水泥地面隔上两三年就会冻裂。当时给县城和学校设了三十多个供水点,每天中午1点到3点免费供水,有洗衣机的人家,当然是半自动洗衣机,将洗衣机推到供水点,畅畅快快地洗一次衣服。这样的供水也只是在4月至11月,几个寒冬以后,供水设施基本瘫痪,免费供水的热闹场面成为措勤人的美好回忆。
西藏那样偏僻,有些地方并不适合人居,为什么还要热火朝天地建设,大张旗鼓地支援。一位把青春和年华奉献给雪域高原的老西藏王惠生对我说,西藏与西亚和南亚接壤,有的地方还属于争议区,军事位置非常重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再贫穷落后瘠薄荒远,也是祖国的领土,只有边疆和平安宁,内地才繁荣安康,持久发展。
西藏的许多工程,无论是民生项目,还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与措勤的饮水工程一样,都逃不脱现实的魔咒,命运多舛,波折颇多。但为了人民幸福,边疆稳定,依然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和平年代的援藏干部,就是战争时期的出征将士,代表国家形象,维护世界和平,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羌塘暖阳
大概是措勤底子太薄,自然条件太艰苦,尽管投入大量资金,费尽心力体力,许多牧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数年来,援藏干部认识到,援藏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破解措勤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更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本县电力供应,发展小型风光互补发电工程,通过风光互补发电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青藏高原矿藏丰富,但作为国家战略储备需要,禁止开采。
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电力人的强项。他们与东方汽轮机厂取得联系,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赢得了东方汽轮机厂领导层的同情和支持,确立了由东方汽轮机厂协助措勤县发展风电,进而以措勤为示范基地和实施主体,向阿里乃至整个西藏,推广实施风光互补发电的合作发展战略。
康勇于2015年3月援藏,半年后父亲在河北邢台老家去世,他没能从措勤赶回老人身边,成为终身遗憾。次年年初,一起援藏的冯雄伟意外死亡,他一人挑起援藏重担,义无反顾地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在县乡光电站项目上,康勇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亲自组织施工,在技术上攻坚克难,确保了供电的连续性,实现了群众迫切需要的长明电。一时间戈壁荒野火石电光,像一轮高悬在羌塘无人区的暖阳,日夜不息,照亮藏北夜空。
郭松山是一位博士,与曹庆蓉同一届援藏。2011年左右,他从北京联系了一批图书,通过货运到拉萨,又拉回措勤,足足装了三辆皮卡车,政治、经济、历史、古诗词、少儿图书都有,建起了措勤县图书馆。
观念引领,大脑充电首当其冲。从第一批援藏干部开始,就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由于措勤海拔高,交通不便,请各类专家学者进藏讲学,传播知识并不现实,便组织当地干部群众走出去。2014年,由李阳山和刘青杨带队,组织十多位机关干部到甘肃成县学习电子商务,到兰州淘宝大学学习培训,在全县大力推广电子政务,使用微信。许多人开起了淘宝店,在网上帮助牧民销售风干肉乳制品等。李阳山还利用到内地出差的机会,陪同县上领导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考察。回到县上以后,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措勤县被自治区商务厅评为2015年度电子商务试点县。
珠扎,是措勤本地人,1982年出生,父母都是牧民,1995年他读五年级,与六年级同学一起报考内地西藏班,成为当年全县考上内地西藏班的三名学生之一。去山西太原读书途经拉萨,黄昏的布达拉宫广场温暖和煦,树影婆娑,少年珠扎眼睛不够用,见到什么都稀奇,忽然发现头顶挂着一个个小太阳,照得夜晚和白天一样亮堂。他觉得奇怪,仰起脖子发呆,有人告诉他这是路灯,不是太阳,那是树木,不是阿爸的酥油草。
在招待所洗衣服的时候,水龙头一拧,水哗哗地流出来,吓得他跑到墙角,一眼一眼地看,搞不清这水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趁人不注意,把龙头一拧,水就不流了。歪着脖子又看,惊讶不已,又拧水龙头,水继续流淌不息。到了太原的初中班,教室宿舍灯火通明。元宵节时,满街都是红灯笼,每个灯笼都红火亮堂。惊喜的同时,珠扎心想什么时候父母家人也能洗上热水澡,用上自来水,照上电灯。
珠扎后来考上了内地的警察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回措勤县公安局工作,全局只有三名警员,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是公安局副局长。措勤的街道呈井字形,两条主街道比较长,都是援藏项目,有两个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比较多,不久还会装上红绿灯,每条街道都有路灯,华灯初上,璀璨明亮,新建的办公大楼还有地暖,长明灯二十四小时随便用。县城有四五辆出租车,许多人用上了手机,还能收看四十多个电视频道,夏季有自来水,洗澡有热水,珠扎少年时期的愿望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