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润汉水 意境醉心扉—评洪妍《在诗经里眺望汉江》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7-09-22 02:02字体大小:【大中小】
文/龚仕文
洪妍的散文清丽、恬淡、婉约、柔美,无论是“阅读汉江公园”,还是“花间一壶茶”,抑或“相遇在诗中”、“做个大美的女人”,瞧,仅这题目,瞅上一眼,如遇佳人,让我醉倒一回。而在我读过的她的散文中,“在《诗经》里眺望汉江”无疑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其所营造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呈现出一种雅致、高贵的气息。
我读散文最大的关注点在意境,其次才是语言、哲理、气质和神韵等。诚如话题的选择是报告文学成功的关键一样,意境的优美与否则是散文成功的第一要素。我之所以特别赞赏“在《诗经》里眺望汉江”,就是因为它无论取材、文字、意境都很优美,有着非凡的气质和神韵,读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要想不美都不行!一个是《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一个是汉江,素有“中国莱茵河”的美称,“一江清水送北京”——虽然我从不引吭高歌,但的确是送去了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我市女作家洪妍是如何把这两种美丽的物象结合成诱人的意象。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庸置疑的,这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最主要的是内容具有无可争议的艺术价值和欣赏趣味,三百零五篇诗歌,按照乐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其中许多句子我们耳熟能详千古传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多漂亮的句子啊!其质朴、纯真、热烈而大胆的原始韵味,像婴儿呀呀学语的可爱劲,像初出山野妹子的清纯样,让人心旷神怡意醉神迷。这么美的远古诗句,竟然与我们亲爱的汉江有关联!三十年前受琼瑶作品影响,我比较粗糙地读了《诗经》,虽然看到了里面有汉水的影子,但没有在意,一个原因是因为诗经主要的产地在黄河流域,所收集的汉水流域的歌谣不是很多,既就是牵涉一部分,大多流于下游郧、襄一带,所以处在汉水中、上游家乡的角度来读诗经,容易被狭隘的眼光遮蔽而忽略这两种事物之间的关联。看来读书也有个眼光高远的问题:下游、上游,不都是同一条江吗?“在河之洲”、“在水一方”——倘若我们站在滚滚东逝的汉江边,不也会被这渺远的意境所陶醉吗?聪慧的洪妍注意到了这种关联,她在文章中写道:“当我无意间在《诗经》中漫步,突然发现了汉江的影子,不禁大吃一惊。”她引用了诗经中三两段直接写到汉水的诗歌,从这些内容上看到了那时汉水的宏伟与宽广,领略到了古代汉江那种气势豪迈的伟大景象,“从此对《诗经》分外多了一份亲切感,对潜伏在《诗经》里的这条汉江更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这份亲切感、这份敬意当然不会只属于作者所有,每一个读过她这篇散文的人,再回过头去读《诗经》,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情愫,同时也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作者本人,因为她用生花妙笔充满诗意地抒发了两千多年前汉江与一部诗集那么紧密的联系、那样美丽的人文传说、那样两种事物纯朴而真挚的联姻,从而让我们激发出一种激荡内心情感的远古之幽思!
我们门前悠悠流过的汉江河,还用得着我多说什么吗?它虽然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却有着盖世英名,由它所生发出的许多物象,汉朝、汉族、汉语——任何一个词语所蕴含的伟大意义都具有不可轻估的分量。汉水成为《诗经》光彩夺目的一部分,是不辱使命的,它对得住一部伟大的文学诗集对它的钟爱。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到的:“流进《诗经》里的河流很多,有被国人视作父母的长江与黄河,也有许多现在已经走失了的无名小江小河,但最终流进大汉民族血管里的却是伟大的汉江。”江山也要文人捧,秀水更待诗梳妆,从远古走来的这条江,奔流在葱绿的秦巴山间,以蜿蜒旖旎的风姿昭示人间,本来就天生丽质,而透过诗经再来眺望它,更显得风姿绰约英姿勃发,娇美的就像新嫁娘。作为出生在汉水流域、生长在汉江边的作者洪妍女士,对这条江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她以近乎欣喜若狂的笔调叙说着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感慨流进诗经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珍贵,“犹如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闪闪发光”,感叹“当年的‘江河淮汉’中,能从始至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者,唯有汉江。”
往事越千年。作者手持《诗经》,徜徉在柳荫遮蔽、堤防伟岸的汉江边,当她读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她的思绪被眼前的景象所吓倒,这还是《诗经》里的那条汉江吗?滔滔、汤汤那是何等的宽广、浩荡、气派!一条江河,唯有奔涌,方显活力,才有气势。如今的汉江呢?“已被一代又一代浣衣女人搓洗得瘦骨嶙峋,早已经不起岁月的摔打”,“望着弱不禁风的汉江,我更多的是伤感和担心。”
这一声沉痛的叹息、这一笔感时怀远的忧郁,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良心和担当,一下子提高了这篇文章的格局。我们的很多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少有这样把眼光放远、视野放宽、为自然鸣冤、抒“大我”之情怀的笔锋,她们往往陷入“小我”的情调而难以自拔,只注重个人内心情趣的描写,忽略社会现实,文章往往给人以小鼻子小眼的小家子模样,“读起来就如同钻进了化妆间,满鼻子的香气,却只是脂粉味,而不是清新的体香。”(于丹语)而洪妍的这篇文章,笔路走得很远,思绪贯穿古今,不单单把人文古籍、山川形胜作为寄托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不仅仅停留在内心世界激情荡漾的个性化表达上,而是笔揽自然沧桑变迁,叙说社会风云变幻,抚今追昔,以乐言忧,借诗中的映象发出敏锐的呐喊,拷问人类的良知和行为。
然而作者也注意到了,我们眼前的汉江比起诗经里的汉江虽然瘦弱了、疲累了,但却“依然保持着洁白的童贞”,在全国所有河流无一例外都遭受程度不同污染的情况下,唯独汉江“甘于寂寞,不去追逐热闹和繁华,因而躲过了被玷污的厄运。”并且面对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生生截断肢体的诸多水电站和采沙船、淘金船日夜的轰鸣和钻探的疼痛,我们的母亲河“像一个超然物外的智者,以达观的心态迎接日出日落、潮涨潮汐。”汉江不语,大爱无言,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我们从古至今都在提倡人类之爱、社会和谐,但对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却绝少敬意并恣意挥霍。“不知道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世子孙可有这眼福?”
“在《诗经》里眺望汉江”题材选取得很美,作者主要采用叙述和议论的手法,从诗里跳到诗外,广阔而又深邃地提示了文化深植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低回委婉,情景交融,虽有激烈之愁情,却又不掩文章所蕴涵的国色天香,透出一种精神的高贵。
洪妍的文章给我以很大的阅读享受,但我也读出了一些不足,在此善意地向作者提出忠告:加强对散文、尤其是这种文化散文写作的历练,构思要再严谨一些,逻辑和条理要再清晰一些,比如项羽、刘邦那两段,应该好好推敲;文章的后部分条理略显紊乱,结尾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