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和起点的钥匙——评《安康往事》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7-09-22 02:04字体大小:【大中小】
(作者/梁慧 熊勐)
图片比记忆本身更忠诚,影像中的素材史料使我们难以抗拒那些像钥匙一样打开视觉思维的画面,里面刻录了我们的依赖,交汇时的温暖,刺骨的分别,体面的留守,不舍的回望。
如果有神谕的话,它终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带给人们对历史、对当下的回望和沉思冥想。
很幸运,结识了柳庆康老师,从《安康往事》中的珍贵历史照片和详实的记录里,让我们对安康的历史、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感知,而这些对于生活在太平年代的我们,是遥远而又难以探寻的神秘往事。
1917年第一个来到安康的挪威传教士,将西方的文化、医疗、教育引入,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得安康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民众和信徒,无不受到恩惠和启示。
汉江湍急的河水送来了挪威传教士爱的福音,安康传统手工业和手艺人,将原材料,商品手工艺汇聚一起,尤以造纸业和食物加工闻名。这些都从书中珍贵的图片中以窥得历史的真相。这些图片来自这群富有热血和爱心的挪威传教士以及国外援助士兵的拍摄,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处境,生态原貌。
从那座中西元素结合的福音堂,到西医传入安康后的教会医院,以及挪威人在西关福音堂开办的信义小学,无一不是从意识形态到实体设施的惠民措施和援助普及。
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表、疥疮膏、甲奎宁片等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引入,从教徒和社会底层民众开始义诊,挪威人身体力行地为安康人民的安康带来了切实有效的援助。
信义学校里,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授课让教友和民众子弟得到了知识的惠顾,他们对贫寒子弟不收学费,无偿提供帮助办学经费,一切皆来自教会和挪威募集的捐款。
他们在安康的土地上无偿地传播爱和更普世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断地从西方向内地输入财力物力人力,只希望通过神的旨意让人类得到更多的感召,生活得更好。
有人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是各种思想的试验场,代价是巨大的。野心家用成百上千的生命来实验各种思想,现在看来,基督教有扩展性的公义,能治疗我们民族诸多的弊端。”而今来看,文明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宗教善意的普及,在那个年代,它确实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保障上提供了很必要的支持。
先辈的血统里流淌的热血在代代相传,如果说挪威最早的传教士夏明华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安康还未启蒙的土地上,那么尤约翰了却父辈心愿现今重返安康则是乡情的羁绊,完成历史情谊的递进。
每个时代都隐藏着意识的觉醒,都会有那种先行者,他们以撰写的文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着对社会意识的改造。这些远洋过来的先行者以乘船搭车步行等方式历经大半年抵达安康,他们离开故土带着圣经,带着所学的医疗知识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和救助物品,融入当时贫困落后甚至飞火连天战乱中的安康,经历亲人离别离世,感受安康人民的信任和依赖,他们的孩子和安康的孩子共同生活成长,安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从《安康往事》一书中,可以看到许多照片里,挪威传教群体,他们齐心协力为安康群众举办婚礼,受洗。照片中的牧师和信徒们流露着澄澈安详的笑容,这或许是战乱贫困年代给人最大的精神抚慰吧!
汉江上的小船来来回回摆渡在激流之中,承载着船民辛勤的劳作,输送大批外国传教友人踏入安康,形成了中外交流最核心的枢纽。空中飞机轰鸣,这是飞虎队员与中国人民沟通的重要渠道。美国士兵在飞机的留声机里播放中国音乐,背囊上缝着他们称为“血幅”的“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布条,降落在安康,进行援助。尽管生活用品甚至枪支弹药多次被民众偷走,他们也没有追究,一切补给需求都是美国提供。这些外国到访者从精神到行动以最大的善意和体谅与安康居民相处,感情也与日剧增。
1983年、1985年……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尤牧师的儿子尤约翰,多次协同亲友到访中国,重访安康。曾经的教堂,学校,医院,曾经的家几经修建已经都不是当年的模样。站在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看着曾经的照片,当年的小伙伴今已白发苍苍。而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随着历史的线性轨迹顺着主人公的视角看到了安康的过去和现在,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赞叹。
尤约翰多次回安康,带来了《古金州八景全图》,彩色纪录片,带来了挪威教会捐赠的银质圣餐杯以及中挪友好钟,它们见证了情谊,可以跨越种族血统、跨越七千多公里的距离瓦解交流的隔阂,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硝烟滚滚的乱世,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举动都不该被历史遗忘。
幸运的是,有这本《安康往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带着前人的心愿回顾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安康,也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前辈们动人的生活历程。
故人来者仰望的苍穹也许只是江水中星空的投影,星光照亮归家人的路,上帝挥挥手造出三千世界,今日的重逢在385页的文字中落下注脚,相信这本书的温度和节奏会和你的内心呼应共振。
翻开书,是归途也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