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道不尽一把辛酸泪——我心中的林黛玉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7-09-22 02:06字体大小:【
    (作者/柯西波)
    “一个是閬苑仙葩,一个是美玉如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曲《枉凝眉》唱出红楼多少事,唱响古今几多人!
    阅览《红楼》,林黛玉,让我魂牵梦绕,久久不能释怀。黛玉,一朵开在中国文学巨坛上的空谷幽兰,清香长飘。她,天生丽质,纤细柔弱,清逸淡雅,如水之柔,如壁之润,静如处子,动如淑女。
    开篇“降朱仙草”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仙草化身,超凡脱俗,清秀灵化跃然纸上。宝玉看她“烟眉似蹙非蹙,双目似喜非喜,态生两靨之愁,娇身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似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神仙似的妹妹”,好一个美人如画,画如美人。凤姐说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自此,一个活生生的“绝美”形象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傲自许。出身官僚,母亲早逝,缺失封建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身体羸弱,寄居身世显赫却又充满仇恨、倾轧、争夺、势力的荣国府,因此“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黛玉,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凉,可谓“可怜、可敬。老太太见她就问“常服什么药”,熙凤见她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羸弱的病态美人,美得让人怜惜,让人心疼!
    黛玉,凄凄惨惨,哭断衷肠,她对宝玉的“哭”最多,敏感多疑,小心眼,爱使小性子的她,常常哭哭啼啼,宝玉常赔不是,以邀美人心。前往宝玉处,晴雯未开门,她哭了,宝玉解释,劝导许久,方才想通,生来柔弱的身子与善感的心灵,加上环境的压迫酿成忧郁症,忧郁的发泄就是哭,哭到泪干,哭到心碎,哭到生命的枯竭,哭伤世人心。“哭”成就了她的凄美形象。
     黛玉,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情丰富。在《红楼梦》里,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桃花女儿行》等等佐证。第一次结诗社的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炷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罚,众人都在苦思冥想,她却静观秋色,犹如梧桐,又和丫鬟戏笑,等众人纷纷交卷之时,她挥笔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芯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一首《葬花吟》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她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写尽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她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与呐喊。沉痛预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们从中看到了她“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一种内在的含蓄美脱颖而出。
    黛玉,奇才女子,奇遇命运。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喜读书。不但读《四书》,还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但熟读成诵,还能研究体会,不但善鼓瑟,且亦识谱。
    情之所钟,悲剧所结,生不逢时,是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能违背,她和宝玉虽彼此相爱,但她不关心所爱之人如何走上仕途,她把宝玉看成是自己的一切。在贾府中,她的小性子也不得人心,与她毫不相干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可见,其他人对她有多不满,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正如她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苦难境地,她如何是了?病情愈来愈重,爱情愈见愈远,一个病女子在贾府能有多大前途。最终因伤心过度泪尽而夭,古今多少事,都付诸东流。这是封建礼教使然,是历史的必然,是悲剧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