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音乐随想

作曲家关峡谈《木兰诗篇》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5-10-09 01:54字体大小:【

立足民族文化 面对世界舞台(面对面)

——作曲家关峡谈《木兰诗篇》

  关峡这个名字在乐坛很响亮,在观众和听众中知名度也很高,电视剧《围城》《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音乐出自他的笔下,而《第一交响序曲》、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为纪念“5·12”四川大地震创作的《大地安魂曲》等,都是他的名作。在关峡的众多作品中,《木兰诗篇》被誉为当代中国原创歌剧的典范,2004年首演后,至2014年底已经整整10年,这部歌剧杰作不但走进了很多省市,还走到美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在当地最著名的剧院上演,赢得了一片好评声。去年底,在《木兰诗篇》2014年巡演的最后一站厦门,记者与关峡坐在咖啡厅聊到子夜。

  记者:如今大剧院遍布各地,经典歌剧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也一直在演出,但能吸引人的大多是外国作品,而《木兰诗篇》却在10年里常演不衰,显示了这部原创中国作品的魅力。当初您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歌剧?

  关峡:我是河南开封人,最初是应家乡河南的邀请,打算创作一部歌剧“花木兰”的,不过,那时河南的设想是以豫剧《花木兰》的戏曲音乐为基调,可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未来舞台不能只在河南,而是应该面向全国直至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台产生了不少歌剧,其中不乏佳作,但总的数量还是偏少。这不能怪观众,也不能说政府不支持。歌剧佳作稀少的原因还是在于创作,究竟创作什么样的歌剧才能在舞台上立得住,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身为作曲,不创作几部优秀歌剧似乎就好像缺了什么,而歌剧又代表了一个国家舞台艺术的综合水平,所以,我应允了河南的委约,只是最终的结果远远超出预计的那样。

  记者:10年前,当这部歌剧走向世界时,以最强的阵容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您能否回忆一下当时的盛况。

  关峡:第一代主演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杰出代表,而导演高牧坤、舞美设计苗培如、灯光设计沙晓岚等也都是响当当的艺术人物。2004年10月16日在北京首演时,就获得社会各界的称赞,为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木兰诗篇》应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之邀,2005年9月18日又在纽约上演,更是轰动。如此强大的阵容,恐怕现在的人们想象不出,艺术家们基本都是出于对民族歌剧的热爱而友情出演的,并且去美国演出时,直至登机前才办妥一切手续,但他们赶到纽约后,不顾辛劳,表现出最佳的演出状态,受到美国观众和舆论的热情称赞,很多人还回忆起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纽约演出时的情景。我和主演因此获得了“最杰出艺术家”的荣誉证书。

  记者:在您的心目中,当代中国舞台需要什么样的歌剧?

  关峡:尽管歌剧的表现形式是外来的,但我认为,当代民族原创歌剧应该说的是中国故事,有中国文化底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元素,而且必须创新,创新就是用开放的心态吸纳中外各种艺术手段和形式。这里的所谓民族艺术不是点缀,而是在民族艺术的深处找到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表现理念。这样的歌剧,中国各地观众都可以顺利接受,外国观众也会认可。我以为,当今的民族歌剧一定要面对世界舞台,这样才有生命力,才可以带来演出的巨大空间和发展前景。

  记者:是否可以说,《木兰诗篇》准确反映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

  关峡:对。《木兰诗篇》说的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其表达的忠孝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所表现的和平向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编剧刘麟与我曾多次合作,我们有很多共识,在《木兰诗篇》中也不例外。当初创作时,我就想到了未来需要有一个音乐会版,因为音乐会版比歌剧版更适合经常性演出,尤其出国,音乐会版登上国际舞台更为容易。在音乐创作中,我追求的是好听,用交响的形式,体现出旋律的优美,烘托出古老诗篇的境界,既讲歌剧的宏大气势,又不拒绝民间戏曲的亲切,写到酣畅处,我的脑海里是黄河奔腾的景象,写至细腻处,我的心底是孩子对父母的那种眷恋。我的创新,是运用和声与复调让音乐变化多端,弦乐、管弦乐、打击乐、合唱、独唱里融合了各种中外乐器与表达方式,使每个人的演唱都独具韵味。

  如今,《木兰诗篇》已经由第二代演员雷佳和张英席等主演,国家交响乐团与总政歌舞团联合演出,我希望,《木兰诗篇》会一直演下去,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