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净土(文/阮 杰)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6-10-14 03:07字体大小:【大中小】
我自幼生长在秦岭南麓的大山中,对乡村有份特殊的情怀,对自然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遗憾的是这几十年我一直生活在县城,远离自然和乡土,这些困扰和无奈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对乡土的挂念愈加浓烈,乃至无法摆脱。特别是闲暇时,不知不觉中,恼海里就会跳出那荒无人烟的、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一望无边的峰峦山野,那活蹦乱跳的野兔,四处觅食的七彩锦鸡,还有山野间清澈如镜的汩汩小溪及那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每当此刻,那些平日里不可触碰的儿时快乐,父母兄妹间的温情就会一股脑地涌淌出来,这种情感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无法抹去。
这些年,我走过看过许多名山大川和野岭沟壑,也到过许多名村古镇,可谓八方招商、四处皆兴旅游,城市大拆迁,农村大移民,这种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人们千百年来未遇的,在感叹之余我对这些土地多了几分忧愁和惦念。许多地方原始森林被采伐,小河污染、鱼儿无踪、野兽难寻等等,这种开发是得是失?我无法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改变一定会对当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今我无伦出差外地,还是下乡游走,都会尽可能地寻觅山野草木带来的乡土气息,来抚慰我那忧伤的心灵,缓解我对自然的饥渴和对乡土的怀念之情。
乙未年深秋,应市文联、市作协和汉阴县之邀,参加了在凤堰古梯田举行的文学创作基地挂牌及文学采风活动。可以说这里是作家、摄影家、许多游客常来光顾的地方,这是人们心归净土、回归自然的一方乐土,也是陕南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的代表。走进这里,你能嗅到先民们依山造田、汗流浃背那种艰苦执着的气息;在这里,你能一睹曲折如带的山路环绕山间,鱼鳞般的梯田布满山坡,座座民居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溪流、梯田、古树、农家构成了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田园大写意,真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体现,置身其中,你会有种特别的超脱与惬意。
我是位摄影爱好者,先后与友人三次来到这里,阳光下、云雾里,梯田层层叠叠,田埂曲线分明,民居时隐时现,乡村美景变化万千,这正是摄影人寻找的感觉,在拍摄过程中也能发现生态之美,感悟自然之美,物竞天择的深刻道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里是块厚重的田土,太平天国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历史重大事件曾发生在这里,所在的吴氏民居、太平堡遗址就是这一事件的见证。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民当地后所建,面积达万余亩,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的唯一连片、保存完整、面积最大的古梯田,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和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等重要价值。在我心里最要紧的是这里仍保存着原生态状况,那里的一草一木没有受到污染,是一快净土,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村闺。
在我的印象里,大地应呈现出宽厚、阔大、质朴和无尽的生机。山脉起伏,河流蜿蜒,树木葱茏,江河湖海映照出闪亮的落日余晖。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奔波在大地上,春种秋收,打猎捕鱼,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然而,历史却存在一个神密的拐点,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超过了人与大地的自然关系。如今,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遇到工地,众多规划之中的大楼正在破土动工,挖掘机和铲车挥动铁臂在地面挖出一个个大坑,数台轰鸣的大卡车来回运着沙石,这种场面看起来却是热闹非凡,几年间一座城镇、一个乡村就改变了旧貌,但当地的传统习俗、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和民间文化消失了。现在我们身边只剩下各种人工合成材料,无伦是墙壁、地板、各种家具,还有手机、电视、电脑、汽车伴随着我们,泥土气息渐行渐远。
走进凤堰,那些莫明其妙的烦忧一下被赶走,乡村美景和泥土芳香立即唤起对家乡的记忆。当年我也曾与田地打交道,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但在田间、在插秧的过程中,乡亲们有说有笑的场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来到凤堰,仿佛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傍晚,镇上吴书记陪我们一边吃烧烤,一边唱着十爱姐首传统民歌,一股浓厚的乡土民情让人心醉,还有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讲了铁瓦殿、黄龙庙、马迹崖等凤凰山下许多美丽动听的民间传说,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有取不尽的素材、写不完的故事,更是人杰地灵的一方水土。如果说山青水秀、风景迷人、人烟稀少的宁陕是让你心静的地方,那么乡村气息浓郁、农耕文化厚重的凤堰定会留下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