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品赏析>文学天地

从《 夜读汉江 》感受崔光华的文学情怀(作者/曾德强)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是时间:2018-01-09 01:16字体大小:【
    《夜读汉江》这部沉甸甸的散文集,让我们感受和窥见了一位官员的文学情怀。
    崔光华的文学情怀首先体现在对本土人文风情的倾情叙写上。作者在汉中宁强担任了8年县长、县委书记。他热爱宁强人民,也深情地爱着这里的自然山水和草木风情。在《宁强八年》中说:“8年的宁强,使我有幸认识这里的山山水水,激发了我文学创作的潜能。”他写宁强的纪行散文,不同于游人的游山玩水、寻古探幽,也不同于以往的文人墨客把山水作为人生失意时归隐的场所和寄情的对象,而是作者工作足迹的文字记录,是对自然山水和人文风情的由衷赞美,借景抒情说理。一般人看来十分平常的山水,在作者的散文中却如此美妙、鲜活、灵动,那是因为作者在客体形象中渗透着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内涵。
    《宁强六记》中,作者分别写了雄关、秀水、奇峰、幽洞、嘉木、山里人。在叙述和描写了铁锁关、牢固关、关重关的历史和现状后,作者对时代的变迁、宁强的巨变表现出了由衷的赞美和欣喜:“昔日,你能锁住敌寇的金戈铁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今,‘108’绵延,宝成线畅通,你还能锁住、挡住什么呢?”宁强是汉江的发源地,作者细致地描绘宁强境内明净的河、清澈的泉、多姿的瀑之后,画龙点睛地道出爱恋和自豪:“问渠哪得清如许,汉江源头活水来。”在对南山岭、红石梁、照壁山等诸多山峰进行描述后,作者一语破的:“汉王山犹在,试剑石无存。时代毕竟变了。”在这组散文中,作者心与物游,爱恋、依恋之情自然地流露于笔下的山水草木。作者由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一个中学教师乃至正厅级领导干部,对养育他的一方山水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有一首歌曲叫《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说作者是嫩绿的树叶,宁强的山水就是提供养分的根,繁枝绿叶饱含着对根的情谊,参天大树眷恋着对地的依托。
    《夜读汉江》是崔光华调至安康担任市级领导后写的一篇散文。其中一段拟人化的描写,不仅表现了汉江外在的柔美静谧,而且隐含了人的品质和精神。“汉水从我身边静静流过,无一点浮躁,无一点厌倦。如此心平气和地独享孤独、随心随性。是啊,汉江是我心中的偶像,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回归自然,不张扬,不扎势、不畏人言、不畏鬼神,执拗而又坚定地东流去,虽低落平缓,却义无反顾、势不可挡。”在这里,汉江有了灵性,寄予了作者所崇敬的人的形象、品格。正如作品所坦露:“夜读汉江,我更多地在感悟汉江对我心灵的洗礼和冲击。”
    崔光华的文学情怀更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深入实践上。崔光华始终是个文化人,既有创作——作品,也有研究——评论。他在“八小时之外”以文化人的视野和笔触勤奋创作散文、随笔、古体诗、歌曲等文艺作品,是因为他觉得:“领导干部应该有点健康的爱好,不管是对他施政、还是对个人身心健康,都很有好处。来安康后,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我平时就看看书,写写东西……平和地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是我的生活追求。”(《汉江之水美安康——第八届中国汉江龙舟节主创歌词曲作者崔光华访谈录》)在许多官员成天忙于社交应酬、谋求升官发财的大背景下,崔光华能够抵抗得住诱惑,潜心读书和写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拥有这种文学情怀是他不同于一般官员之处,也是他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东井》《挨饿的日子》《镜子》《追忆父亲》《平平淡淡才是真》等写人记事的散文,说真话,道实情,见心性,语言自然质朴、精炼隽永、真挚亲切,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故作高雅之态,读后不仅能获得愉悦感,而且能从中获得启迪、哲思和力量。在《感恩师长》中,作者深情地记述了自己与陈继禹、冯兴贵、杜荣常的交往和友谊,既有“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之致,也有“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之美,字字情真、句句意切,字里行间充满着贫贱之交不可忘的感恩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崔光华的文学情怀也体现在对他乡异国文化的度量和反思上。余秋雨给文化的定义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余秋雨的定义,在崔光华的作品中可找到相关例子。外出参观考察是领导干部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但是不少人是“看了感动,听了激动,回来不动”。崔光华却不然,他到新疆、西藏、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等地参观考察,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学的形式记录整理出来,传播给更多的人,使之开阔视野,获得启迪和借鉴。作者在《去西藏》中写道:“看看沿途络绎不绝前往大昭寺跪拜的藏民,他们不远几百里,吃尽苦头到拉萨,所乞求的仅仅只是佛祖保佑平安。他们这种坚定的人生信仰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吗?想想自己,来前还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时不时的为名所困,为利所惑,陷入矛盾中不能自拔,这真是惭愧之至。”《走马观花他乡行——西欧散记》中,作者对十余天的观感以“有益的启示”等四个小标题加以分类呈现,借鉴和学习西欧国家高度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深刻地写道:“当我们还在为古代‘四大发明’而飘飘然的时候,人家在探索现代未知;当我们还在孔夫子的书中咬文嚼字时,人家已在海洋和其他星球上进行着新的试验。落后要挨打,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落后,不甘落后,通过扎实工作努力追赶。我们要学习借鉴欧洲文明进程中的精粹,为我所用,从我做起。”外出参观考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创作又成为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为领导工作提供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我想,崔光华主导安康市人大工作期间对民主法治的大力推进、对监督工作的创新和加强,与他考察国外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是具有一定关系的。
    崔光华的文学情怀还体现在对安康文艺界的深切关注上。包括对名家的由衷赞赏,对文艺圈朋友的热心推介,对文学后辈的大力提携。作家刘云的散文集《风吹过秦岭》出版后,作者用了若干夜晚通读全文,为之感到惊喜,并先后写出《山水情深》《壮美音画》两篇评论予以赞赏和评点。他在《山水情深》中说:“书中对秦巴山水的精湛的描写,足以体现刘云观察事物的精细和文字布局的独具匠心,对乡村旧事的陈述则更显出刘云生活阅历的丰富和思乡亲民的质朴品行。”并用3800多字的篇幅从5个方面进行赏析和评点。最后说:“通过《风吹过秦岭》这部大作,可以看到,在当今人心浮躁,乱象丛生,多少人为此愤慨不已却又不得不染指其中,表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年代,刘云对文学的挚爱,对文化的坚守,是多么的可贵。它像一缕春风,吹绿了大地,吹动了万物,带给我们清新,带给我们生机。”
退休多年的老作家巫其祥搜集整理出50余万字的《陕南红色歌谣》,其清样稿送到崔光华的案头之后,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阅读,认识到这部书稿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欣然为之作序,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对搜集整理者给予热情鼓励。
    对李春平、曹辉、王典根等作家和文学青年,崔光华也以给书作序和撰写评论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予以鼓励和扶掖。
    文学情怀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情怀。一个有文学情怀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崇德笃学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感受崔光华的文学情怀,可以启发公职人员深入思考人生、社会和百姓,多了解社情、体察民意、洞察时事,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也能给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以启迪和激励。